貴州六盤水作家伍秋明獲“第十一屆冰心散文獎”
10月30日,第十一屆冰心散文獎揭曉,貴州六盤水作家伍秋明憑借《心靈上的山寨》獲單篇散文獎。為此,我們專訪了貴州省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六盤水作家伍秋明。
問:伍老師,您好!首先對您獲得第十一屆冰心散文獎表示祝賀!您在本屆冰心散文獎的獲獎散文《心靈上的山寨》里多次提到您的故鄉石頭寨。很多作家傾其一生的創作,都離不開自己的童年和故鄉,能談談童年和故鄉對您的影響嗎?
伍秋明:我的祖籍在貴州鎮寧黃果樹瀑布旁邊那個民風古樸的布依山寨——石頭寨;又因父親工作的緣故,我出生在六枝巖腳古鎮,長到三歲才離開。兩處皆是山清水秀、風光清嘉,獨有的地域浸潤,悄然賦予我一份與生俱來的靈性。
石頭寨的美,是刻在童年里的底色。小時候常隨父母回老家,寨門前澄澈流淌的小河、河岸隨風搖曳的楊柳,還有佇立的百年古橋,都是我小學作文里最鮮活的素材。所以我總盼著回老家,每一次回去都有新的觸動,回來后便將眼里風光、心中感觸訴諸筆端。
投身文學創作四十年,石頭寨始終是我最深厚的靈感源泉。2010年,散文《故鄉春韻》在貴州“美麗鄉村”征文活動中獲三等獎,字里行間滿是對石頭寨春景的眷戀;2011年,《民族文學》第2期刊發了我的散文《山寨情事》,以家族往事為藍本,書寫一對布依族夫妻生死相依的至深情感;2020年,短篇小說《墓碑》發表于《貴州作家》,我以石頭寨的堂伯父為原型,刻畫了一位抗戰老兵對異域犧牲戰友的深情牽掛。
我很感恩我的父母,讓我生于一個滿是煙火氣與民族風情的少數民族家庭。與生俱來的民族情結,早已刻入骨血,成為我永恒的文化基因。家鄉的山水靈秀、民風古樸、故事悠長,都化作我腦海中最鮮活的靈感,讓我的文字始終帶著“根”的溫度。這份源自血脈的文化滋養,更是我創作路上最本真、最深厚的底色。
問:當前,全省正在大力實施“四大文化工程”,民族文化傳承弘揚便是其中之一。近年來,您著眼六盤水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創作并發表了一系列散文作品,包括這次獲獎的《心靈上的山寨》也是一篇挖掘六盤水民族文化的散文。您能談一下關于民族文化散文的創作背景以及創作《心靈上的山寨》的思考嗎?
伍秋明:我始終堅信,民族文化是獨一無二的特色瑰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句話從未過時。作為少數民族寫作者,深耕民族文化、書寫民族風情,早已成為我文學創作的方向。每個民族都有獨樹一幟的文化基因與精神密碼,這些年,我的散文不僅聚焦于本民族的人文歷史,也延伸至苗族、侗族、彝族的文化圖景:從熱鬧非凡的傳統節日,到流淌在日常里的民族風情,再到滋味醇厚的特色美食,都是我筆下的素材。我始終覺得,以散文的形式將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真實傳遞、生動展現,是我肩頭沉甸甸的使命,更是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
石頭寨曾經是一個山清水秀、民族風情濃郁的蠟染之鄉。前些年,因旅游開發的需求,過度商業化讓它變成供游客游覽參觀的一個景點。當我重返故土,所見的是現代化的新農村,環境、屋舍、語言、生活方式皆已變遷,曾經讓我引以為傲的“鄉愁”幾乎蕩然無存,內心空落得隱隱作痛。一次偶然的邂逅,讓我遇見了深藏大山的另一個布依族村寨——盤州市陸家寨。那里近乎原汁原味,保存完好,滿是古樸、祥和與神奇的魅力,如祭樹、祭水等傳統習俗,“六月六”那天的長桌宴、布依盤歌、八音坐唱等,這些都“讓我沉寂已久的心蕩起了漣漪”,也讓我找到了靈魂棲息之處。于是,我寫下這篇5000字的散文《心靈上的山寨》。
這篇作品通過對比故鄉石頭寨(現代化改造后失去民族特色)與陸家寨(保留原生態布依文化),揭示了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的流失危機,表達一種對民族文化變遷的思考和對精神家園的追尋。我寫這篇散文的目的,是想通過作品引發讀者共鳴:在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進程中,我們如何平衡有效開發與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這是我始終在思考的命題,也是身為少數民族寫作者的責任。
問:有評論家評價您的散文“情感真摯,文筆細膩,既溫婉清新、雅致靈動,又縝密嚴謹、厚實大氣,滿含濃郁人文氣息”,讀后也確實能從作品中深切感受到這份特質。想請教您,這種創作風格與觀念的形成,曾受到哪些作家作品的影響?
伍秋明:我的創作主要受兩位作家的影響。一是楊絳先生,她的散文以寫實為基,緊貼生活本真,從不用華麗辭藻堆砌,而是以最質樸的文字承載最真摯的情感,看似通俗易懂,卻藏著值得反復品味的深意,《我們仨》便是典范,平淡文字里藏著厚重親情,人文氣息浸透字里行間。另一位是余秋雨先生,他的《文化苦旅》兼具縝密的考據與開闊的格局,在歷史人文的追溯中流淌著真摯情感,厚重中不失雅致,常常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與人文的深度,也影響了我對散文“厚重感”的追求。
問:您認為評價散文作品的優劣有哪些標準?
伍秋明:首先是情感。看作品是否真摯動人、不刻意煽情,能引發讀者共鳴;其次是表達。看作品的語言是否凝練自然、有質感,或細膩靈動或厚重有力,無冗余堆砌;再次是作品思想的深度。看這篇作品是否蘊含獨特見解、人文思考,能給人啟發,而非單純寫景敘事。此外還有結構、意境,我認為這些都是評判一篇散文作品優劣的標準和要素。
問:在您看來,散文應如何創新?
伍秋明:我認為主要從三個方面去創新。一是視角創新,要打破常規觀察視角和敘事角度。二是表達創新,要打破習慣性表達,用獨特感知重構文字質感。三是題材創新,盡量不跟風,要拓寬思路,敢于去挖掘一些冷門題材。除此以外,意境和結構也要創新。
問:對于當前的青年創作者,在散文寫作上您有什么建議?
伍秋明:我覺得應該立足真實生活,深耕生活現場,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動情動心動腦,然后再動筆。其次堅持閱讀與積累,廣泛閱讀經典與當代優秀散文,學習不同風格與技法,提升文學素養與審美。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努力創作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以筆為舟,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用赤誠與堅守書寫屬于自己的榮光。(王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