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西:奏響綠色低碳轉型進行曲
在山巒疊翠間,一座現代化電廠與喀斯特山水相映成趣——這里便是今年榮膺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的貴州黔西中水發電有限公司。2008年以來,該公司先后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環境友好型企業”等榮譽稱號。
“新理念”鑄就“工匠之魂”
清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灑在擺滿工具的操作臺上,鄒顯未俯身在一張圖紙前,手指輕輕劃過一道復雜的線路,周圍幾位年輕人凝神靜聽,不時發問。這是貴州黔西中水發電有限公司工匠工作室日常的一幕——老師傅帶著年輕徒弟,破解生產中的疑難問題。

貴州黔西中水發電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智慧安全生產可視化管理系統。
“類似這樣的問題,我當年也遇到過。”鄒顯未抬起頭和一旁的筆者說道,“當時我提出汽輪機保安油動作過程的問題,師父并沒有立即作答,而是在一遍一遍地畫圖、推理、驗證,差不多凌晨七點的時候,我師父將徹夜推演的思路一步步展開給我看。”這樣的經歷讓鄒顯未明白,“工匠之魂”不僅在技藝,更在于那份靜默的堅持與傳遞。
在“老帶新”“黨員帶動非黨員”的傳幫帶模式下,如今該工匠工作室共有47項技改方案,其中有11項達到了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標準,1項獲得軟件著作權。
“新技術”推動“綠色轉型”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科技又是第一生產力。廠區深處,兩座高聳的脫硫塔靜靜佇立,塔上回響著“嘩啦啦”的水流聲,雙塔雙循環設備正在有序運轉,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會在此經歷兩次洗滌與吸附。
“通過對脫硫、脫硝、除塵三大環保設備增容增效的超低排放改造,實現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濃度遠低于國家標準的排放量,年減排量相當于種植293萬棵樹。”該公司生產技術部副主任謝文杰說道。

貴州黔西中水發電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鄒顯未和工友們在“工匠工作室”探討專業技術問題。
工人們下班之余,習慣仰頭望一望那片愈發湛藍的天,他們還記得多年前煤車呼嘯而過時揚起的塵霾,而如今,電車的靜謐與雙塔的高效運作,著力勾畫工業文明與生態和諧共存新藍圖。
“新模式”筑牢“安全壁壘”
上午,安環部主任黃符金正在指導工作人員操作智慧安全生產可視化管理系統,該公司通過三維建模、GPS定位、SOS報警系統、全場無死角監控等手段,實現用智慧安全可視化管理平臺賦能安全生產,目前安全生產突破7000天,實現“零事故、零輕傷”生產。
該系統不僅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監控,還通過人工智能算法進行風險預測,例如對設備磨損程度進行高風險作業管控,提前預警潛在故障,避免生產中斷。此外,公司定期組織數字安全培訓,確保一線員工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共同編織這張立體防護網。

貴州黔西中水發電有限公司職工籃球賽現場。
在日常操作中,GPS定位功能精準追蹤每位員工的位置,一旦有人進入高危區域,系統自動觸發警報,并通過SOS報警系統即時通知應急小組。安環部主任黃符金說道:“這套系統將傳統安全防護升級為主動防御,讓每位員工都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安心,符合我們安全生產中‘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宗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推動工業與自然相融,文明和科技共生,勠力書寫綠色轉型和人文關懷的新時代華章。”該單位負責人自豪地說。(文/圖 李安連、黃金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