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貴州平塘 揭開“天字號”的科普面紗
晨光穿透薄霧,灑在貴州平塘的群山上。來自上海的研學團隊剛下車,就被遠處的景象吸引——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圈梁在綠意中勾勒出巨大的弧線,像一只凝望深空的“天眼”;不遠處,平塘特大橋的鋼索如銀線般斜拉,將兩座山峰連起,化作“天空之橋”;而地下,隱藏在喀斯特地貌中的天坑群,正等待著人們探尋億萬年地質變遷的奧秘。
如今的平塘,因“天眼”“天橋”“天坑”這“三天”之名,從黔南山區的小城躍變為國內外知名的研學目的地。這片土地上,天文的浪漫、科技的硬核與地質的神奇交織,正書寫著推動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的新故事。
天眼:聆聽百億光年外的“宇宙低語”
“大家看,那就是FAST的饋源艙,它能像‘耳朵’一樣,捕捉來自宇宙深處的無線電信號!”在FAST觀景臺,研學導師手持激光筆,指向望遠鏡中心的白色艙體。臺下,來自北京某中學的30名學生舉著望遠鏡,眼神里滿是好奇。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自正式開放以來,已發現脈沖星超過1150顆,是同期國際其他望遠鏡發現數量的3倍多。但對普通游客和研學團隊來說,這里不只是“國之重器”,更是觸摸天文知識的“課堂”。
走進中國天眼景區訪客中心的天文科普館,12歲的楊梓軒正戴著VR設備“穿越”到脈沖星周圍。“感覺自己像在太空里,能看到星體旋轉時發出的‘燈塔光’!”摘下設備時,他的臉頰還帶著興奮的紅暈。展館內,從“宇宙大爆炸”的動態模型到“黑洞形成”的互動實驗,上百件科普展品將抽象的天文知識轉化為可觸可感的體驗,日復一日接待研學團隊。
“我們不是簡單地‘看望遠鏡’,而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建望遠鏡’‘它能幫我們解答什么問題’。”貴州同心研學導師說。為了讓科普更深入,景區推出“小小天文學家”研學課程:學生們會在研學導師指導下,學習組裝簡易模型射電望遠鏡,模擬嘗試分析中國天眼觀測到的原始數據片段。
“以前覺得宇宙離我們很遠,現在知道,中國天眼能聽到百億光年外的信號,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能參與到‘聆聽’的過程中。”結束課程時,楊梓軒在研學手冊上寫下這句話。這種“沉浸式科普”,讓中國天眼不僅成為平塘的“天文名片”,更成為培養青少年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
天橋:架起喀斯特上的“科技豐碑”
從天文小鎮出發,沿余安高速行駛20分鐘,一座“云端大橋”突然出現在眼前——這就是平塘特大橋。這座橫跨槽渡河峽谷的橋梁,主塔高332米,相當于110層樓高,是世界最高的混凝土橋塔;主跨550米,在山區大跨度橋梁中位列亞洲前列。
“大家注意看橋塔的形狀,它采用‘A’型設計,既能減少風阻,又能分散橋面的重量,適應峽谷里復雜的風向和地質條件。”在平塘特大橋觀景臺的橋梁科技館內,橋梁科普講解員正給研學團隊講解橋梁建設的難點。展館墻上的時間軸,清晰記錄著這座橋的“攻堅克難史”:開工時,峽谷內日均風速達8米/秒,夏季暴雨頻繁,建設者們創新采用“液壓爬模”技術,讓橋塔施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級;為保護喀斯特地貌,他們放棄傳統的爆破施工,改用靜態破碎技術開挖基坑,但實現了“零生態破壞”。
“原來建一座橋要考慮這么多問題,不止是‘把路連起來’這么簡單!”來自廣州的研學學生劉曉雨在筆記本上畫下橋塔的結構圖,旁邊標注著“風阻系數”“抗震等級”等關鍵詞。對研學團隊來說,平塘特大橋的意義遠不止“打卡拍照”——景區推出的“橋梁工程師”體驗課程,讓學生們能親手搭建橋梁模型,通過加載砝碼測試不同結構的承重能力;還能走進大橋養護站,看工作人員用無人機巡檢鋼索,用傳感器監測橋梁位移,直觀感受“科技護橋”的力量。
平塘特大橋的建成,不僅縮短了平塘到羅甸的車程,更成為貴州“橋梁大省”的縮影。數據顯示,貴州現有橋梁,多項技術指標位居世界前列。“這座橋是‘貴州橋梁科技’的縮影,我們希望通過研學,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基建的硬核實力,也理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陸磊說。
天坑:探秘億萬年的“地質密碼”
如果說天眼望向深空,天橋連接大地,那平塘的天坑群,就是通往地球“過去”的窗口。在平塘塘邊鎮,分布著打岱河、安家洞等12個不同大小的天坑,組成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天坑群之一,也是“大貴州灘”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域。
“大家腳下的巖石,形成于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這里曾是一片廣闊的海洋!”在打岱河天坑邊緣,地質導游舉著地質錘,敲開一塊灰色的石灰巖,里面清晰的貝殼化石讓學生們驚呼不已。打岱河天坑深550多米,坑底面積達1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天坑。沿著修建在坑壁上的步道下行,兩側的巖石層理分明,鐘乳石、石筍隨處可見,仿佛行走在“地質博物館”里。
“天坑是怎么形成的?”面對學生的提問,地質導游指著坑底的暗河入口解釋:“這里的石灰巖被地下水長期溶蝕,形成溶洞,溶洞頂部坍塌后,就變成了天坑。打岱河天坑的形成,前后經歷了約幾百萬年。”為了讓研學更有深度,景區聯合貴州地質專家,推出“地質勘探家”課程:學生們會攜帶羅盤、地質錘和標本袋,在專業老師指導下測量巖石傾角、采集化石標本,還能下到坑底的暗河旁,觀察喀斯特水文系統的運作。
“以前在課本里學‘喀斯特地貌’,總覺得很抽象,現在親手摸到2.5億年前的貝殼化石,才知道地球的歷史這么神奇。”來自成都的研學學生,小心翼翼地將化石標本放進密封袋,標注上“采集地點:打岱河天坑,時代:二疊紀”。
除了地質價值,天坑群還隱藏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坑底的原始森林里,生長著紅豆杉、珙桐等珍稀植物,還有獼猴、穿山甲等野生動物。“我們在研學中會加入‘生態保護’環節,讓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環境,了解天坑如何成為‘生物基因庫’。”地質導游說,如今天坑景區已建立生態監測,研學團隊還能參與植物多樣性調查,為生態保護貢獻數據。
研學賦能:讓“看天”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三天”聯動,讓平塘的研學旅行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度體驗”。為了推動研學高質量發展,平塘整合“三天”資源,推出“天文+科技+地質”的復合型研學課程體系,開發出精品研學線路,涵蓋從小學到高中的不同學段,還配套建設了研學基地、實踐課堂,能同時容納幾千人開展研學活動。
“我們的課程會根據學生年齡設計,比如小學生側重‘觀察體驗’,讓他們看天眼、認化石;初中生側重‘知識探究’,學習望遠鏡原理、橋梁結構;高中生則會開展‘課題研究’,比如分析中國天眼的觀測數據,或者研究天坑的生態保護。”平塘縣文旅局負責人介紹,為保證課程質量,景區還與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貴州大學等10多家科研機構合作,組建了由幾十名科學家、工程師、地質專家組成的研學導師團隊。
研學旅行的火爆,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在中國天眼周邊的克度、塘邊、通州鎮,原本冷清的街道如今開起了200余家民宿、餐館,其中80%是當地村民經營。“以前我們靠種玉米為生,一年收入不到2萬元,現在開民宿,旺季一個月就能賺3萬多。”村民江秀霞的民宿叫“天眼人家”,房間里擺放著天文主題的裝飾品,深受研學團隊歡迎。
傍晚時分,中國天眼的圈梁亮起暖黃色的燈光,與天上的星星交相輝映;平塘特大橋的夜景燈開啟,如彩虹般橫跨峽谷;天坑群則在暮色中安靜下來,等待著第二天的探秘者。來自深圳的研學團隊領隊劉莉莉說:“這趟‘看天’之旅,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感受到了中國的科技實力和自然之美。下次我們還要來!”
從“天眼”探空到“天橋”跨山,從“天坑”尋古到研學興縣,平塘正以“三天”為筆,在黔南大地上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走,我們去貴州平塘看“天”——這不僅是一句邀請,更是一場關于科學、科技與自然的奇妙旅程。(劉邦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