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看貴州·錦繡展黔程
指尖技藝,織染錦繡生活
手執蠟刀、蘸取蠟液,不一會兒,潔白的布匹上便躍出一幅生動的花鳥圖案——在貴州省丹寨縣寧航蠟染工坊,62歲的楊而朗正潛心作畫。她是全縣唯一的獨臂蠟染手藝人。
楊而朗出生于丹寨縣排莫村,自幼隨母親學習蠟染技藝,練就了一手絕活。二十年前,一場意外奪去了她的右手。為了生計,楊而朗苦練左手作畫,成了村里蠟畫技藝的佼佼者。

工作中的楊而朗。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2009年,楊而朗加入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畫娘。“除了農忙,基本都在上班,每月能掙4000元左右。”她的作品不僅榮獲貴州省第一屆殘疾人技能大賽蠟染類一等獎,還登上了全球各大時裝周的舞臺。
一尺素布、一把蠟刀,楊而朗憑借不懈努力,用單手“繪”出了屬于自己的新生活。而這背后,離不開貴州省婦女特色手工產業“錦繡計劃”的有力支撐——該計劃旨在通過政策扶持、技能培訓和品牌培育,解決民族地區婦女居家靈活就業難題。
自2013年啟動實施以來,貴州“錦繡計劃”以刺繡、蠟染、服飾箱包等為重點方向,累計投入資金超11億元,培訓25萬人次,扶持手工企業2680家,助力廣大婦女靠一支筆、一根針,實現就業創業、居家增收。
以產興業,織就錦繡前程
走進貴州繡娘白午生產中心機繡車間,縫紉機“嗒嗒嗒”的聲響此起彼伏。廠長王曉會穿梭其間,不時俯身糾正繡娘的走線角度。“中心的落地,與白午社區的特殊屬性緊密相關。”她解釋道。

貴州繡娘白午生產中心機繡車間一隅。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作為凱里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白午社區擁有豐富的手工勞動力。“落地之前,我們就瞅準了這份資源優勢。”王曉會介紹,自去年7月建成以來,白午生產中心已吸納固定用工30人,培訓繡娘超500人。
刺繡、蠟染、扎染……貴州繡娘文化有限公司以“傳統技藝+現代創意”為核心,深耕非遺文創產品開發。目前,已開辦6個生產中心、33家鄉村工坊,帶動3300余名繡娘靈活就業,讓非遺技藝成為群眾增收的重要力量。
近百公里外,都勻市西山大橋勻創市集上,60歲的吳文美正在攤位前展示豆染技藝:將鏤空模型置于白布上,用刷子均勻抹上防染劑,輕輕揭開模板,素雅的紋樣就悄悄“長”了出來。

吳文美正在攤位前展示豆染技藝。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做豆染10多年了,現在每月有3000元的穩定收入。”吳文美所在的貴州吾土吾生民族工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把古老的非遺技藝融入當代服飾和文創產品,獲得了社會與市場的廣泛認可。
吾土吾生負責人韋祥龍自豪地說:“通過‘錦繡計劃’開展訂單式技能培訓,直接帶動當地200余名婦女實現靈活就業,人均訂單增收2000余元。”
為讓手工產業走得更遠,貴州組建了婦女手工協會,整合產業資源和技術力量,培育出一批引領型、發展型婦女特色手工企業。曾經“單打獨斗”的手藝人,如今抱團發展,產業門類更加齊全,“守著娃、繡著花、掙著錢”,成為貴州很多婦女的真實生活寫照。
以展為窗,盡顯織染風華
想讓“指尖技藝”被更多人看見,還得有展示的窗口。在位于貴陽市的5A級景區——青巖古鎮內,青巖·尋坊貴州錦繡館成了獨特的存在。這是貴州唯一開設在5A景區、活態展示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的文化商業空間。

青巖·尋坊貴州錦繡館里的展品。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繡、染、織、編、銀飾……青巖·尋坊貴州錦繡館內,既有傳承千年的苗繡藏品,也有貼近現代生活的文創產品。“2023年4月正式開館,已入駐合作企業17家,陸續展出商品近1000件,累計接待游客10萬人次,銷售商品350余件。”展館負責人曾維說。
以展館為平臺,讓絢爛多姿的民族文化產品、精巧奪目的婦女手工技藝和創造力從鄉村走進都市。青巖·尋坊貴州錦繡館集沉浸式體驗、個性化銷售、分眾化引流為一體,持續推動非遺和旅游產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
黔東南歐東花民族服飾博物館,也是傳播非遺的重要平臺。這座成立于2015年的民營博物館,總建筑面積1640平方米、藏品超1萬件(套),是當地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的民營文化專題博物館。

黔東南歐東花民族服飾博物館一隅。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依托豐富的苗繡、銀飾等館藏資源,博物館與高校合作研發非遺文創產品200余件,拿下25項國家專利,把原本觀賞性的苗繡變成了能日常使用的銀飾、服飾、家居裝飾,年產值突破1500萬元、銷售額800萬元。
除此之外,貴州還連續舉辦了六屆錦繡計劃婦女手工技能暨創新產品大賽,組織手工企業參加全國婦女手工創新創業大賽、深圳文博會、義烏小商品博覽會等“節賽會展”,全方位、多形式呈現“時尚+傳統”的錦繡實踐。
一針一線,織就婦女增收圖景;一染一繡,延續非遺千年文脈。貴州以“錦繡計劃”為橋,連接起深山技藝與廣闊市場,讓傳統手工藝煥發時代光彩,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