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守藝到創藝 一對清鎮母女的“苗繡人生”
在貴州省清鎮市站街鎮正鳳民族服裝加工廠的展廳里,一件歷經150余年風霜的苗族四印服飾散發著民族文化的光芒,旁邊是繡著八角花紋的口金包、點綴苗繡的項鏈和融入現代審美的團扇。這里,是苗繡文化傳承與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交匯點,也是清鎮市第一批民族文化傳承人王正鳳與其女兒王海艷的“苗繡人生”。

王正鳳教授其女兒織機技藝。李果攝
母親的堅守:讓苗繡活下去
“要讓苗繡活下去,必須先讓它走起來。”這是王正鳳的信念,因為她深知,純粹的手工雖美,卻難以形成規模,無法養活一門手藝,更無法惠及鄉鄰。2014年,在站街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王正鳳憑著扎實的繡藝功底和對市場的洞察,創辦了民族服裝加工廠。并前往上海、杭州等城市,尋找合適的刺繡機,將傳統紋樣輸入電腦,讓機械臂精準地復刻手工的軌跡。
很快,工廠里機器開始轟鳴,繡花機采用毛線與絲線,能夠高效地完成服裝生產,產品也逐漸銷往貴陽龍洞堡、花溪、息烽等地,2024年工廠年產值突破50萬元,還吸納了5名周邊村民固定就業,帶動5名村民靈活就業。他們多是脫貧戶或年邁老人,通過縫制衣服,在旺季時每月收入7000-8000元。
然而,看著展廳里掛滿的成衣,王正鳳心頭卻始終縈繞著一絲隱憂:機器生產出來的成衣,始終顯得單調,缺少了民族特色手工藝的溫度與靈魂,文化的傳承,絕不該只有眼前這一成不變的“老樣子”。

正鳳民族服裝加工廠展廳的苗族服飾。楊紅衣攝
女兒的回歸:讓苗繡活起來
王正鳳的擔憂,隨著女兒王海艷的畢業歸來,轉憂為喜。
王海艷對苗繡的愛,源自童年。“別的小朋友童年是玩具和動畫片,而我更喜歡絲線和繡花針。”王海艷笑著說。她童年記憶里,奶奶繡花時,她就在一旁幫忙拉線,母親也手把手傳授技藝,那些靈動的紋樣早已刻進她的骨子里,構成了她最早的美學啟蒙。她暗下決心,要讓苗繡文化在新時代“活起來”。
帶著這份執念,在高二那年,她選擇了藝考之路,并順利考入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專業。大學期間王海艷始終將傳承苗族文化放在心上,課上鉆研專業知識,課下則大量收集、整理、研究苗繡的傳統紋樣,還牽頭組織苗文化分享會,讓校園里的同學們見識到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彩。
畢業時,面對多個就業機會,王海艷毅然選擇回鄉發展。回到家鄉后,王海艷將民族特色與現代審美巧妙融合,以刺繡、蠟染、扎染等傳統工藝為根基,將八角花、燈籠花等傳統紋樣,融入口金包、團扇、杯墊等日常飾品中。這些作品既保留了傳統技藝的靈魂,又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每件作品都煥發獨特的生命力,成為展示廳里最亮眼的存在,也不斷收獲了線上線下訂單。

傳統四印苗族服飾。李果攝
母女同心:讓苗繡火起來
“我們要讓苗繡產品‘走出去’,不能只等客人上門,要主動站到更廣闊的流量舞臺上去。”談及未來,王海艷眼中閃爍著光芒。她計劃通過抖音、小紅書等電商平臺,摸索直播帶貨等線上銷售模式。
她還計劃在村里開展刺繡體驗活動,邀請村里那些“寶藏級”老繡娘們現場教學。“老一輩繡娘們最珍貴的,是她們腦海中儲存的獨特圖案。”王海艷語氣中充滿敬畏。她希望通過影像、圖紙等方式,將這些即將失傳的圖案留存下來,轉化為未來創新、開發新產品的設計素材。
母女倆的努力,是站街鎮探索民族文化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在這里,苗繡不僅在傳承保護中“活下去”,更在新時代融入中華優秀文化中“活起來”“火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圖/文 李果、楊紅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