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盡全力 變廢為寶 西秀區推動秸稈綜合利用觀察
近年來,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積極探索秸稈資源化利用新途徑,創新“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農戶參與”的市場化路徑,成功走出了一條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多方共贏的秸稈綜合利用新路子。
在西秀區七眼橋鎮秸稈收儲點,農戶們騎著滿載玉米秸稈或高粱秸稈的農用三輪車前來售賣,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有序稱重、卸貨、領錢。
七眼橋鎮新隆村村民王敏:“今年我們拉秸稈來賣,賺得7000元至8000元,土地也清理干凈,也賺錢了。”
據了解,七眼橋鎮秸稈收儲點是貴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其中一個收儲點。為切實提高農戶參與秸稈回收的積極性,今年收割季期間,七眼橋鎮政府與該公司共同制定了惠農收購價格與專項補貼政策。
貴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七眼橋鎮秸稈收儲點負責人潘本濤:“我們七眼橋收秸稈這個點從9月中旬收到現在,大概收了1500噸。苞谷稈每一噸我們給農戶是240元,然后政府補貼20元,高粱稈每噸收150元,七眼橋政府補貼70元。收好之后,每天我們用車子拖回轎子山鎮廠區,進行循環加工,把它們打成飼料。”
走進位于西秀區轎子山鎮的貴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全株玉米青儲加工車間,只見數臺飼草加工設備正全速運轉,玉米秸稈被粉碎、發酵后,由輸送帶送入裹倉機壓制成型,最后進行打包后化身為優質牛飼料,叉車在車間內穿梭,將成品飼料塊運往倉庫,最終將銷往六枝、關嶺、織金等區域各大小型養殖場。
秸稈回收利用不僅提高了秸稈利用效率,還成為了農戶增收的新渠道,極大地激發了農戶參與秸稈回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每噸240元收購價的激勵下,每天,幾十輛滿載玉米秸稈的農用三輪車在廠房門口排成長龍,等待機械回收處理。
轎子山鎮虹龍村村民張國敏:“每年到秋收季節,我們都會拉玉米秸稈來三合牧草公司,我一天拉3車到5車來,每車可以賺100塊錢,這樣既可以節省我們的勞動力,又增加我們的收入。”
廠房內,機械轟鳴。廠房外,農戶們正在進行利益分紅。工作人員認真核對信息,將錢逐一發放到農戶手中。攥著沉甸甸的收獲,農戶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轎子山鎮永峰村村民馬永春:“今年收秸稈以來,我大概拉了16車秸稈來賣,到現在賺得8650元,還是可以的。”
截至今年10月底,貴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已收儲的秸稈達6萬多噸,回收秸稈數量在去年的基礎上成倍增長。去年一年向農戶發放的秸稈資金接近1000萬,今年到現在為止已經發放了1500多萬元。預計今年總收儲量將突破7萬噸。
以前,秋收后大量秸稈在田間被付之一炬,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甚至還有可能引發火災隱患。為破解這一困局,2022年,轎子山鎮政府引進貴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開啟秸稈回收工作。在東西部協作資金幫扶下,轎子山鎮政府申請了350萬元建起了兩座廠房,專門“消化”這些昔日的農業廢棄物。
貴州志成三合牧草有限公司總經理龔榮平:“現在我們的兩條生產線都是24小時連軸轉,我們還希望再增加兩條生產線,這樣可以大幅度地增加產能,讓安順的秸稈盡可能做到應收盡收,讓養殖戶降低養殖成本,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企業也獲得更多的盈利,實現真正的秸稈聯動、四方受益。”
目前,西秀區在七眼橋鎮、舊州鎮、雙堡鎮等地都建立秸稈收儲點,由“秸稈經紀人”負責收購并直接運輸到加工廠。通過“以用促禁”的產業鏈思維,構建起一條從秸稈收集、運輸、加工到肉牛養殖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多方共贏。
據統計,全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量共111,515.77噸,預計在11月20日前,全區秸稈綜合利用量將達13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下一步,西秀區將進一步加大收儲隊伍的建設力度,同時,做好獎補資金的兌現工作,精準獎補,激發收儲運主體的積極性,提升整體工作效能。(羅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