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推動屯堡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守護好承載“家國記憶”的屯堡文化
初冬清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云山屯內,古驛道、古民居、寺廟、戲樓靜靜佇立,著古漢裝特點服飾的村民悠然其間,遠處傳來地戲的鑼鼓伴奏。
600年前,為鞏固西南邊防,明代朝廷派遣大軍攜家眷屯駐貴州,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技術、建筑智慧與民俗傳統,在朝代更迭中演化成了這種迥異于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屯堡文化。

航拍云峰屯堡。人民網 涂敏攝
如何認識這具有特殊性的文化遺產?
曾幾何時,屯堡人因獨特的服飾與習俗被誤認為當地少數民族,被稱為“鳳頭苗”,這背后是對其文化根源的認知缺位。文化的保護,始于清晰的文化認知。近年來,貴州全面開展對屯堡文化的學術研究,組建高規格學術委員會,開展300余個屯堡村寨的人文歷史、民風民俗挖掘整理,讓屯堡脈絡與價值日益清晰。

云峰屯堡內的地戲演出。人民網 黃小桃攝
在安順舊州古城,江淮風格的民居建筑錯落分布,地戲等文化保持完整。安順市屯堡文化研究會會員王順祥說,舊州保存著完整的明代軍事防御體系,大部分住民仍居住在鎮上,這里能清晰還原著當年軍民戍邊的生活圖景與軍事格局,是明代“調北征南”“調北填南”國家戰略在貴州留下的鮮活歷史見證。
文化的珍貴,不止于歷史研究價值。走進鎮山村,會發現另一個文化奇觀,既有漢族的古城墻、武廟,也有布依民族風情。村黨支部書記李良平介紹,“平播之役”后,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協鎮李仁宇將軍與當地布依族女子成婚,一家兩姓的習俗傳承至今十八代,形成“前山屯堡,后山布依”的獨特格局。這種各民族的包容與共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和諧共存的生動見證。
“屯堡文化具有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時代價值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征的生動縮影,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學術研究價值正日益凸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毛佩琦表示。

花溪鎮山村。人民網 龍章榆攝
如何讓優秀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新彩?
科學的保護是前提。可灌溉、可供水,還可用于排洪……在安順鮑家屯,六百年前鮑氏先祖結合皖南水利智慧與當地地貌打造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滋養著一方。2020年,貴州頒布實施《鮑家屯水利工程文物保護規劃》,為遺產保護筑牢了制度屏障。
如今,按照“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貴州編制、修訂《貴州省屯堡文化保護利用整體規劃》《貴州省安順屯堡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的保護體系,支撐屯堡文化保護從“碎片化”“應急化”邁向“系統化”“常態化”。
高質量的保護,不止在于固守傳統。貴州各地以“串珠成鏈”的思路,打造旅游線路,讓屯堡文化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安順市整合舊州古鎮、天龍屯堡、鮑家屯、云山屯等資源,打造“明代慢時光”“石上江南”“屯堡天街”等特色景區,構建起“大明風華?江南遺韻”的文旅圖景,讓文化從“靜態展示”走向“動態體驗”。
貴陽市青巖古鎮把當地民俗、飲食、服飾等文化遺存轉化可打卡、可感受的旅游場景,吸引各地客人感受著穿越時空的大明遺風。今年雙節期間接待游客達37.52萬人次。

游客在錦屏縣隆里古城拍照打卡。人民網 龍章榆攝
文化的傳承根本在人,最終受益的也是在人。
在安順西秀區大西橋鎮九溪村,依托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當地鼓勵村民發展民宿與餐飲等業態,并打造非遺活態傳承工坊,吸納29名脫貧群眾就業?!?02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增至近3萬元,群眾在文化保護、傳承、發展中實實在在受益?!本畔妩h支部書記朱和平算出了一筆“雙贏”的賬。
近年來,貴州立足國家站位、彰顯貴州特色、堅持守正創新、突出立心賦能,突破長期以來把屯堡文化視為一般地域文化的局限,持續挖掘闡發其歷史意義、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
“讀懂屯堡,才能更好地理解貴州如何深度融入中華文明、貢獻獨特文化價值?!卑岔槍W院旅游學院教授、貴州省屯堡研究會會長吳羽表示,屯堡文化所蘊含的邊疆智慧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內在密碼,會持續保護與傳承,強化文化創造性轉化,讓屯堡文化在當代綻放新的生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