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縣陽明洞街道:“五治”工作齊發(fā)力 美麗鄉(xiāng)村展新顏
今年以來,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扎實推進農村“五治”行動戰(zhàn)略部署,修文縣陽明洞街道聚焦重點、聯動治理,深入開展農村“五治”行動,以點帶線、以線促面,為建設“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現代鄉(xiāng)村蓄勢賦能。
“治房”增“顏值”。鄉(xiāng)村發(fā)展,顏值很重要,陽明洞街道圍繞“清、建、管、用”,村民自己當設計師,對宜居農房進行改造,家里沒有勞動力的,由當地鄉(xiāng)村工匠負責承建。以黨員示范帶頭、群眾主動參與改造,結合實際逐步將房前屋后打造為“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

壩壩會。
“在過去,我們村到處都是老舊房子和殘垣斷壁,現在不僅老舊房子沒有了,家家戶戶的庭院都能種菜和種花。”一位村民感慨地說道。舊貌換新顏后,在普陀村的文化藝術孵化中心盤活閑置農房打造藝術家工作室,現在農村旅游觀光、陶藝體驗、網紅打卡也越來越受歡迎。幸福村采用“三主模式”盤活閑置農房,發(fā)展民宿33戶,擁有客房265間,可一次性接待游客500余人,年收入100萬元以上。
“治水”升“品質”。黑水、灰水和黑臭水“三水同治”在幸福村五組開展得如火如荼。村民們自發(fā)組織投工投勞修溝、修水池、接管網,采取能集中則集中、宜分散則分散方式處理,共建設“大三格式”13個,一座九宮格污水終端處理池,老百姓家中排出的“污水”統一接入處理池“集中處理”,同時結合“治廁”,老百姓也會將污水排入“化糞池”進行“分散處理”。以前老百姓用過的水都是直接倒在土里、院壩里、馬路上,現在污水都從管子里走,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參觀“示范廁”。
“治風”提“氣質”。“治風”三大內容,老百姓最歡迎的是治理那些“五花八門”的酒席,農村以前一直流傳一句話“三年不辦酒,生活搞不走”,導致巧立名目辦酒席的情況越演越烈。通過“治風”工作,一方面村里用好“兩書一約一會”,另一方面,重在宣傳引導和現場制止上下力氣,群眾很支持,效果很明顯,濫辦酒席的現象得到有效根治。在“喪事簡辦”方面,著重給老百姓宣傳“厚養(yǎng)薄葬”和算好“一筆賬”,積極推行“打盒飯”“干包制”新方式,“大操大辦”和“鋪張浪費”明顯改變。在“婚事新辦”方面,實行一天制,杜絕高價彩禮。辦事場次由多變少了,禮金數額由大變小了。
“治垃圾”亮“面子”。按照“摸、分、減、收、處、制、建、產”八要訣,陽明洞街道積極推行“五點減量法”,有力有效推動農村垃圾治理持久深入開展。普陀村把“治垃圾”寫在村規(guī)民約里,組織村民代表、小組戶代表等召開壩壩會進行自主協商,確定每戶每月按2元/人收取衛(wèi)生費,由專人有償清運,清運的垃圾農戶必須按照干濕垃圾進行分類,否則不予以回收。對煤灰、廚余垃圾等不予收回,鼓勵群眾還田利用,對紙殼、瓶子等可回收利用垃圾直接交給垃圾清運人員,可按斤抵扣每月的衛(wèi)生費。同時,每月對每家每戶衛(wèi)生情況進行排名,張貼“紅黑榜”,并制定“進步榜”,堅持激勵“先進”、鞭策“后進”、鼓勵“中間”,讓老百姓養(yǎng)成“愛護衛(wèi)生,自覺分類”的好習慣。

村民家院落。
“治廁”強“里子”。“治水”與“治廁”共治,將兩者結合,在村民相對集中的村組修建污水處理池,將改廁戶排放的“黑水”統一接入污水處理池,是陽明洞街道“治廁”工作的一大亮點。如在普陀村、幸福村、大青村、高倉村、程官村等5個村,分別新建污水處理池1座,將該片區(qū)域內戶改廁統一接入污水處理池集中處理,同時圍繞“一戶一廁,旱廁清零”的目標,抓好宣傳動員,讓百姓自愿去做,爭著去做,先建一個“示范廁”,組織群眾參觀,全程學習,同時,發(fā)揮好“街道技術員、村級指導員、專業(yè)施工員”的作用,因地制宜,在單戶建“小三格”,多戶合建“大三格”,以參觀“示范廁”,帶動“多廁”,實現“每廁”建設。(圖/文 趙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推動“四好農村路”邁向高質量發(fā)展
- 切實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不僅助力我國農村交通運輸整體改善、面貌一新,更讓群眾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貴州遵義楓元至茍壩,一條風景大道將沿途眾多旅游資源串線連片,讓游人“快進慢游”;四川雅安龍蒼溝熊貓翠竹長廊,公路接山川、連林田,與特色村居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黑龍江五常,混凝土水泥路鋪到農民家門口、修到田間地頭,一輛輛貨車滿載稻米送往全國各地……“五一”假期,多條全國“最美農村路”吸引游客紛紛前往“打卡”。一條條蜿蜒縱橫的農村公路,串聯起祖國的壯美山河,托舉起百姓的幸福生活。…
- 暢通社區(qū)“微循環(huán)”,形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政策解讀)
- 一頭連著社區(qū)居民,一頭連著個體戶、小企業(yè),社區(qū)商業(yè)如“毛細血管”般讓城市經濟“微循環(huán)”越發(fā)暢通——自2021年5月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fā)《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以來,2批次80個試點地區(qū)共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超1400個、服務居民3200多萬人。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以社區(qū)居民為服務對象,在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為目標,形成多業(yè)態(tài)集聚的社區(qū)商圈,既惠民生,更促消費。…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