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 花茂村里的手藝人
10月25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走進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雖是深秋,平整的田園里剛撒下油菜籽,產業大棚內蔬菜綠意旺盛;農院村莊綠植盆栽花開點綴,庭院整潔,推窗見綠,抬頭皆景;陶藝園區,花瓶、茶壺、杯盞紛繁多樣。邊走邊看,記者們拿著相機,快門聲時時響起。

花茂村風光。魏容攝
花茂人家古法造紙傳承人張勝迪是回鄉創業的年青人之一。以古法造紙為依托,2016年張勝迪開辦“花茂人家”古法造紙工坊,將古法造紙技藝與旅游相結合,除了推出團扇、筆記本、臺燈等系列文創產品,還創作了“鄉愁小道”“花茂星空”“花茂名居”等畫作,讓每一幀如畫的花茂都在紙張上展現。

變化多彩的“紙“。 魏容攝
張勝迪分享道:“這張紙很小,只能做一幅畫。這張紙又很大,能裝下一個村莊和它背后的故事。我們想通過這張紙讓更多的人來了解花茂。”
土陶非遺文化街里,餐飲店里排列的土陶罐正煨著雞湯,人間煙火在老手藝里更顯醇厚。臨近的陶藝體驗館里,制陶機前,花茂村村民母先才正全神貫注提捏著手中的一坨黃泥,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內,做成一只小巧精致的花瓶。

母先才正在制作陶藝作品。楊锏攝
母先才十多歲開始跟父親學做土陶,是花茂制陶手藝第四代傳承人。花茂村發展鄉村旅游,他抓住機遇開辦了村里第一家陶藝體驗館。輕放下手中的活兒,母先才回憶說:“那時與父輩做土陶總是一身泥土,只能糊口,也羨慕外出務工的人既能掙錢又穿著干凈,可舍不得丟了這門手藝,就這樣堅持到了今天。”

母先才制做的陶藝作品。楊锏攝
而他的堅持有了收獲。店里無論是大的罐子還是小的擺件,老手藝在新的市場需求下不斷推成出新。制造的獨家文創土陶產品,通過線下餐飲訂購、線上網絡電商、直播等新媒體,已經把土陶產品銷到了全國各地,做起來了訂單生意。母先才說:“現在每年收入二三十萬不是問題。”
鄉村振興,讓鄉村手藝人有了更大舞臺。據了解,當地通過產學研校地合作等方式,多次組織村民參加文化產業市場培訓和旅游產業博覽會,選派非遺傳承人25人到浙江杭州、江西景德鎮等參加農業產業化、旅游精品化培訓,著力培育傳統工匠人才。與此同時,推進“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形成以陶瓷產業、現代農業、旅游產業為主的三大產業發展模式,曾經的“荒茅之地”變成了如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花繁葉茂”之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