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西秀區雙堡鎮:軌道鋪進田地 農業生產出新招
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廣袤的田野上,一場農業技術的新風正在悄然興起,它不再是傳統的耕作方式,而是融入了現代科技的智慧與力量。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軌道鋪到地里,竹竿插進田間,排列整齊,它們不僅僅是交通運輸的延伸,更是農業現代化的象征。

雙堡鎮田野上的“竹竿編插支架法”。
走進雙堡鎮黃瓜種植地軌道旁,工人們正忙碌著,她們有的肩上扛著竹竿正在往地里走去,有的正在編插支架。她們的臉上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熱情。這些軌道,如同一條條信息高速公路,連接著農田與科技的未來。據種植黃瓜大戶負責人楊剛介紹到:“以前種植前用人工挑竹竿、背肥料進地里,收成后還是用人工把黃瓜挑杠送到路邊的車上,既耗時間又耗人力。現在把運輸軌道鋪到地里后,既提高我們的運輸速度,又節約很多成本。我們還利用竹竿編插支架法不僅提高了黃瓜的產量,而且還保障了黃瓜的品質。地里還安裝了滴灌帶設施,既保障了農作物不受干旱季節的影響,更節約了寶貴的水資源,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今年,我計劃種植黃瓜75畝,預計產量120萬斤左右,預計總產值可達80余萬元。”
更令人矚目的是,他們的地里還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塑料薄膜,薄膜下,一個個小洞如同大地的呼吸機,透露出生機與活力。這是地熱增溫系統的杰作,它利用地下的熱量為土壤增溫,為農作物創造了一個更加適宜的生長環境。這一創新技術,不僅展現了現代農業的科技魅力,更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工人們正在討論著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新技術。她們的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她們的笑容里飽含著對豐收的期待。

雙堡鎮田地上已覆蓋薄膜。
湯徐珍樸實地說:“我們都是附近村居的,快60歲了,我來幫老板干幾天了,一天工作9個小時,能拿到100元錢的工資。可以補充家里的生活費用。”他們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正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他們不再僅僅依賴天氣與經驗,而是學會了用科學種地,用智慧改變命運。“我們的用工量挺大的,種植期每天50人左右,我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一年能種上三季,我們把黃瓜種植銷售完后,接著種植四季豆,四季豆收完又接著種植卷心菜。我們的農產品銷路也不愁,主要通過互聯網,銷往廣東、浙江、海南等沿海大城市。”負責人楊剛充滿信心地說道。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看到了現代農業的無限可能。軌道與地熱增溫系統的結合,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方式,更開啟了農業發展的新篇章。它們讓我們相信,科技的力量能夠創造奇跡,人類的智慧能夠書寫未來。
下一步,雙堡鎮結合實際,立足農業大鎮的優勢,引進先進的管理人才和理念,出實招、謀實事,讓我們的農業有更多盼頭,農民有更多的收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更多新技術的應用,現代農業將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圖/文 陳仕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