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水土河村:“五美”織錦繡 苗鄉日子甜心間
晨曦中的桑木鎮土河村,正被初升的朝陽勾勒出清新的輪廓。黔北民宿的窗欞一扇扇推開,金色的光穿過荷塘落在木棧道上。村頭的廣場上,喧鬧聲漸漸響起——來自四川、重慶等地游客組成的臨時“歌舞團”正放聲歌唱。這幅“晨光苗寨”的鮮活畫面,正是習水縣土河村“五美”共建的生動寫照:家的溫馨、院的雅致、村的清朗、風的淳樸、心的豐盈,在此自然交融。

土河村一角。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年來,土河村以“共生”為脈絡,將“五美”從并列關系升華為“規劃筑基——環境賦能——產業造血——鄉風鑄魂——幸福閉環”的生態鏈,通過“場景錨點+矛盾破解+價值延伸”的三維敘事,走出了一條和美鄉村建設的特色之路。
破題:從“零散美”到“系統美”—規劃串起資源密碼
在自然谷景區入口,土河村黨支部副書記雷元超指著280畝荷塘介紹:“你看這里,觀荷棧道會從荷塘中間穿過,盡頭連接到產業采摘區,游客走一圈就能把荷塘風光和農耕體驗都逛到。”他指著自然谷和百畝荷塘的連接處笑著回憶:“修停車場時,有戶村民的地基要被占用,一開始急得直拍桌子。我們開了8次協調會,幫他在停車場旁重新批了宅基地,現在他的農家樂一到周末就滿座,上次看見我還說‘這日子甜得很’。”

土河荷塘苗鄉的荷花初綻。張朋攝
荷塘擴種時,黨員帶頭把自家承包地劃進去,村民們看到荷塘既能收蓮藕又能吸引游客,都主動加入,過程十分順利。如今,紅苗文化體驗區、研學基地、荷塘觀光帶、農產品采摘區等沿著規劃串聯成線,零散的資源變成了“聚寶鏈”。
筑基:從“要我美”到“我要美”——農家小環境激活內生動力
黃云周的“黔北小院”就在村委會對面,重慶游客坐在院壩的搖椅上聊天,灶臺上的臘肉香腸正冒著油香,竹篩里曬著的干辣椒紅得發亮。“以前哪敢想把房子改得這么好。”他擦著手笑,“村里說改造民宿一張床位能補貼500-1500元,我一開始怕花錢,但看著家鄉的變化,咬咬牙自己投了20多萬元,堂屋改成茶室,二樓隔出4間客房,連裝修也結合起了苗鄉特色。”

荷塘上的木棧道,游客在跳舞娛樂。張朋攝
現在黃云周小院13間房屋全都住滿了外地來避暑的游客,黃云周掰著手指算起了賬:“一個月一間2300元,7-9月差不多就有8-9萬元,除去伙食成本,一年也能有個4-5萬元的純收入。”
從“怕投入”到“敢改造”,村民們算清了“改得美才能賺得多”的賬。全村還有85戶像黃云周這樣的農戶把農房改成了民宿,每到7-9月,這些民宿就都成了香餑餑,早早的房間就被訂了出去。四川成都的游客張元林表示:“這里天氣涼爽,風景也好,去年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就在這里避暑,今年也是7月初我們就來了。”
拓界:從“環境美”到“生態值”——項目讓綠水青山變現
在村口的一排黔北民宿前,駐村干部袁堪珊正檢查著村里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裝置。“你看這里的生活污水通過我們分散式污水處理裝置就能實現污水的有效處理。”袁堪珊蹲在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旁表示:“全村目前擁有3處集中式污水處理點,46處無動力和60處微動力污水處理點。有效解決了360余戶農戶的污水處理問題,別看供水量不多,剛好能給荷塘、農田補點水——你聞這果香,要水質好才養得出來。”
而就在分散式污水處理點一“溝”之隔的清菇娘農業產業園內,紅色的圣女果、綠色的絲瓜、紫色的茄子沉甸甸地垂掛在枝頭,美不勝收。重慶游客范美霞正提著籃子在大棚里采摘圣女果。“這里的蔬菜不僅品質好,還可以體驗采摘樂趣,公司還能幫我們送回民宿,讓我們直接就能體驗生態餐。”范美霞開心地說。

清菇娘產業園的翠綠絲瓜藤,綴滿鮮嫩瓜。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們引進的清菇娘公司,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搞種植,不光公司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我們20多個村民在基地里面摘菜、打包,每月就有工資3000多元。村民都說,以前種地看天吃飯,現在按月領錢,心里比蜜甜。”袁堪珊笑著說。
現在土河村集體土地有600多畝進行流轉,不僅能讓群眾在基地干活,還能通過流轉的土地得到的租金進行分紅,增加村民收入。而通過“處理-灌溉-景觀-體驗-增收”的生態鏈條,也讓“村美”從單純的“環境指標”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
鑄魂:從“他治美”到“自治美”——鄉風實現軟環境硬化
清晨的瀝青路上,71歲的老黨員陳永華和女婿楊吉峰帶領著村民拿著掃帚清掃落葉,邊掃邊聊著家鄉的變化。看著清掃干凈的路面,陳永華表示:“現在各個村都在提倡打掃好‘自己家’房前屋后的衛生,我們村、我們組更不能例外,干得好的我們村有積分可以換物資,干差了我可是要‘批評’他們,還要上報村里。”

土河村公益性崗位和志愿者一起清掃山路,守護鄉村潔凈。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這些年來,土河村的環境衛生成了大家心里最關心的事。不但有24個公益性崗位負責各路段的衛生工作,更有越來越多的村民自覺加入到村里的環境衛生清理當中。陳永華說:“這不僅關系著我們的生活環境,更是我們大家的臉面,可不能讓外地游客看見我們村臟亂差的樣子。”
鄉風文明從不是喊出來的。讓“清掃”從“任務”變成“習慣”,讓“干凈”從“要求”變成“自覺”。當保潔成了體面活,當村民把村子當成“臉面”,那些掃出來的整潔、聊出來的默契,正一點點沉淀成土河村最扎實的鄉風底色。
展望:從“一時美”到“持續美”——五美共生通向未來
在土河村自然谷研學基地里,來自習水縣第二小學的40名學生正圍坐在扎染工坊里,跟著老師學習扎染技藝。看著一個個自己創作的作品通過棉繩和染缸,變成一件件有特色的手帕作品。學生們臉上滿是笑意。“真的很新奇,通過老師的教導之后,我們很快就學會了扎染的制作,我要把手帕帶回家去,讓爸媽都看一下。”其中一名學生表示,“這里不僅可以學習扎染,今天中午我們還能進行農耕體驗,真的太棒了。”

專注染布創作,感受非遺魅力。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盤活土河村旅游資源,2024年,土河村引進貴州自然谷研學旅游有限公司入駐景區。該公司通過傳統民俗、特色手工、勞動教育、紅色文化等課程開展培訓,吸引了一大批來自縣內和省外的研學團隊。
“今年上半年共接待研學、團建隊伍10000多人,苗繡手工、農耕體驗等成了熱門項目。”貴州自然谷研學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航表示,“下一步計劃要建避暑酒店,把紅苗文化、研學、鄉村旅游融到一起,讓更多人記住土河、帶走苗繡,把‘一季火’變成‘四季旺’。”
暮色再次降臨,村前廣場的音樂聲又悠悠響起。重慶游客于民宿院壩擺開餐桌,盤中剛從清菇娘產業園采摘的茄子熱氣騰騰;研學學生們圍繞著扎染作品熱烈討論,手中還緊握著沒吃完的烤玉米。陳永華與保潔員們結束清掃工作,收拾好工具,遠遠望著這熱鬧場景。這場景里的煙火氣與歡笑聲,正是“五美”建設在尋常日子里結出的果實。

研學團隊在自然谷體驗苗族特色文化竹竿舞。習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當家變得美麗溫馨,游客才欣然前來;院呈現雅致模樣,日子才愈發舒心;村保持干凈清朗,臉面才更加光鮮;風秉持淳樸正氣,人心才緊密凝聚。而心里的甜蜜,就在這日常點滴的煙火氣息中,緩緩彌漫開來。(張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