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冷水溪鎮:“椒”紅“蛙”躍 解碼生態振興鄉土答案

秋意漸濃的冷水溪鎮青山如黛,溪水潺潺。在這片被綠水青山環抱的土地上,首次試種的朝天椒紅透了田壟,仿生態養殖的石蛙在清泉石澗間躍動——兩種看似不相關的產業,卻因“振興”二字緊密相連,共同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
松桃苗族自治縣冷水溪鎮桐子坪村辣椒種植基地。
荒田變身“紅椒倉”
在松桃冷水溪鎮桐子坪村,晨霧還未散盡,村里的辣椒田里已響起此起彼伏的歡笑聲。背簍里堆起的紅辣椒像團簇的火焰,沾著露水的朝天椒在晨光里泛著油亮的光澤,100多畝的辣椒田里,村民們彎腰采摘的身影,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這是桐子坪村辣椒產業豐收的實景圖,更是山民們用勤勞破譯山水密碼后的生動答卷。“我們這些兄弟姐妹每天來采辣椒,從早上七點半到中午十一點半,下午三點到五點,每人每天平均要采200來斤,一天有100來塊錢的收入,我們村的這個辣椒長得很好,個個飽滿,大家看著也挺開心的。”村民伍學英一邊忙著手上的采摘活,一邊滿臉笑意地介紹著。
村民正在采摘辣椒。
誰能想到,這片如今辣椒紅透的土地,曾經是一片“荒草過膝”的撂荒地,今年以來,該村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種植辣椒,由縣強村富民公司提供種苗,并統一保底收購,實現“小作物撬動大產業”的示范,豐收的喜悅,不只在田頭,更在賬本上。“我們村今年種植了100余畝辣椒王品種的朝天椒,由縣強村富民公司統一收購,今年的辣椒長勢很好,預計總產量將達10萬余斤,總產值在20萬元左右,有效地解決了村民無法外出務工的就業問題,也壯實了村集體經濟。”桐子坪村黨支部書記吳廣旭介紹。
村民正在將采摘的辣椒裝袋。
山間石蛙“致富躍”
沿著山間通村路深入冷水溪鎮陶家溝村,一處隱藏在山林間的石蛙養殖場別有洞天,人工開鑿的池塘里,山泉水順著巖石縫隙緩緩流淌,幾排生態養殖池藏在林子深處。池水中,背部呈暗褐色、布滿疣粒的石蛙正舒展四肢,偶爾躍出水面濺起細浪。養殖戶楊少勇正將一簸箕黃粉蟲撒向投喂臺,蟲子蠕動的聲響剛起,石蛙便紛紛從石縫中鉆出,一場精準的“捕食”在清澈的水中上演。“以前試過喂魚飼料、蚯蚓,要么石蛙不愛吃,要么肉質發松,用黃粉蟲喂養的石蛙,成活率比其他飼料要高,而且生長周期更短,且蛙肉中鮮味氨基酸含量比普通養殖方式高,肉質更緊實。”楊少勇介紹。
松桃苗族自治縣冷水溪鎮陶家溝村石蛙養殖基地。
楊少勇與石蛙的緣分,始于一次偶然的考察。六年前,在外務工的他在考察時無意中看到石蛙,從別人口中得知石蛙的生長環境很挑剔,而從小在陶家溝長大的他,深知這里的山泉水就是“生態招牌”,特別適合石蛙的生長。便毅然決然地回到陶家溝養殖石蛙,楊少勇說:“石蛙這東西嬌貴,對水質、水溫、溶氧量要求極高,稍有污染就活不了,所以喂養過程中所有水源都是直接引自未受污染的山澗,經過濾池沉淀后再流入養殖池。”
有著六年的養殖經驗,如今楊少勇的石蛙正在一批一批地茁壯成長,他說:“目前,養殖場共有15萬只石蛙,今年達到出欄標準的有3000斤左右,因肉質緊實、鮮味濃郁,被江浙一帶的生態餐廳以每斤105元的價格預訂一空。”說到這里楊少勇滿臉自豪。
喂養石蛙。
生態鋪就振興路
站在冷水溪鎮的山梁上望去,朝天椒田鑲嵌在青山腳下,石蛙養殖場依偎在溪水之畔,兩種產業都小心翼翼地“嵌入”自然生態。冷水溪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張桂彬說:“辣椒種植、石蛙養殖等都是我鎮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我們也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加強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夕陽下,山風拂過辣椒田,帶來陣陣香辣;溪水穿過石蛙池,泛起層層漣漪。冷水溪鎮的實踐證明:當產業對自然懷揣敬畏時,青山綠水就不會只是風景,而是能持續孕育財富的“活態銀行”——這,正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生態底色。(圖/文 周麗、賀衛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