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護林員?巡山故事】吳攀勝:無人機+鐮刀巡航 把森林寵成寶

他們踏過晨露密林,數過年輪歲月;守護珙桐展翅,聆聽百鳥嘯鳴……這些巡山路上的尋常故事,藏著貴州生態發展的密碼,更寫滿人與森林相守的深情。值此8?15全國生態日之際,人民網特別推出“生態護林員?巡山故事”系列報道,愿這些故事能讓更多人讀懂守護的意義,化作綠水青山間的生生不息。
清晨九點的陽光穿透林隙,吳攀勝如往常一樣,背上水壺、拿上鐮刀,和同事一起進入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每走上一段路程,他都會駐足觀看,細心地將一個區域的樣貌特征以及樹木的生長情況記下,保證在下一次的巡護中,每一個區域都能保持原樣,確保每棵樹木都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吳攀勝對雜草進行清理。稅會靜攝
“從事這份工作,我內心時常感到忐忑和開心,忐忑的是害怕所管護的這片森林和動物遭到破壞,每當來巡護的時候,看到自己所管護的區域的樹木正在茁壯地成長,花草樹木沒有被破壞,動物也沒有被人捕獵我就特別開心。”吳攀勝堅定地表示。
吳攀勝所在的管理站位于習水縣三岔河鎮,這片丹霞地貌的保護區暗藏重重危機:雨季的滑坡泥石流、陡峭崖壁的落石風險,更有多處懸崖峭壁成為人力巡護的“盲區”。為了更好地守護這片山林,吳攀勝主動爭取外出學習機會,將無人機操作技術引入管護工作,有效彌補了保護區“人防空白”。
開展無人機巡視。稅會靜攝
“無人機技術的應用彌補我們巡護中到達不了的區域,就可以通過無人機觀察,更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管護。”吳攀勝說。
保護區的日常巡視,只是吳攀勝的常規工作之一。作為一名全職護林員,入職后都會有一塊“責任地”。2022年4月,剛進入貴州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的他,主動申領了承接生態林修復并主動參與珍稀古樹木保護、保護區界樁安插等工作,不斷鞏固生態管護成效,筑牢生態保護屏障。
吳攀勝查看巡察記錄。稅會靜攝
“自從進入保護區工作,我看到很多小樹苗通過三年的成長,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且非常健康,讓我感到非常高興,植物的多樣性和物種的多樣性都得到了豐富,進而讓整個生態保護區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和完整。”吳攀勝說道。
從最初連樹種都認不全的“門外漢”,到如今能精準辨識百種病蟲害的行家里手;從伏案整理資料的管理員,到帶領團隊沖鋒在前的護林隊長,三年間吳攀勝的巡護日志寫滿動人注腳:近千次巡護踏出的足跡可繞赤道半周,5次當場制止的違規行為保住了30余株珍稀林木,3次火災撲救中他總是第一個沖進火場,7次防火演練教會350名村民使用滅火器材。
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布設的120余臺紅外相機,意外捕捉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的清晰影像——這是三岔河管理站近五年來的首次記錄,為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關鍵數據。而吳攀勝個人也連續三年獲評習水保護區“優秀護林員”。
吳攀勝(左)認真的操作無人機。稅會靜攝
“這份榮譽是這幾年在管理站同事的幫助下獲得的,我覺得這不僅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更讓我感覺到所承擔的責任重大,未來,我將不斷地學習一些先進的保護區管理經驗和科學的管理技術,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將之用到習水保護區的管理中,讓習水保護區發展得越來越好,森林、動物生態物種的多樣性越來越豐富。”吳攀勝堅定地表示。
晨曦里的他在巡護,烈日下的他仍在檢修紅外相機,吳攀勝這個平凡的護林人正用堅守詮釋著“生態衛士”的真諦。他的故事,是千萬護林人守護綠水青山的縮影,更在新時代的生態畫卷上,寫下“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張朋、稅會靜、周子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