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峽谷大橋9月28日正式通車
刷新兩項“世界第一”紀錄 書寫貴州橋旅融合新答卷
花江峽谷大橋2022年1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2025年9月28日通車運營。3年多來,建設者在“云端”架起“飛虹”,標志著中國基建技術和工程智慧在極端條件下實現了新突破。花江峽谷大橋全長2890米,主橋跨徑1420米,橋面到水面高度625米,主橋跨徑居山區橋梁跨徑世界第一,橋梁高度居世界第一。
大橋正式通車后,花江峽谷“天塹變通途”,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兩地之間的通行時間極大縮短,將有效串聯黃果樹、龍宮、萬峰林等旅游資源,形成聯動效應,重塑區域旅游經濟格局,帶動社會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為貴州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提供強力支撐,為西部地區橋旅融合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實現重大突破 助推橋梁技術發展創新
由貴州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花江峽谷大橋為貴州省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是當前中國乃至世界橋梁建設中,無人機技術、BIM建模、智能監測、超高強度材料和新工藝工法的集大成者,其建成克服了“地球裂縫”的天然屏障,讓花江峽谷兩岸往來有通途。
整個項目建設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無人機引線—挖根(錨碇)—立柱(索塔)—編繩(貓道架設與主纜牽引)—吊裝(鋼梁‘空中拼積木’)—合龍—橋面鋪裝與附屬設施安裝”。
以黨員為骨干的項目建設團隊揭榜掛帥、聚力攻堅,秉持“實時監測,提高安全性;精準維護,降低成本;智能管理,提升效率;數據支撐,科學決策”的原則,為同類橋梁的設計和建造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有助于推動橋梁技術發展和創新。
“聽懂”風的語言。貴州山高谷深,地形險峻,風力、濕度、溫度等變化難測,搭橋修路皆要考量。為確保花江峽谷大橋施工及運營安全,建設開工前一年,項目團隊啟動了峽谷風數據監測研究,在峽谷深、風速高、風場復雜環境中測量風速、風向以及大氣湍流等參數,通過三維成像技術,進一步直觀了解風場的空間分布、動態變化和風場環境基本規律,為研究峽谷風的流動模式提供了有力依據。
找準技術“突破口”。花江峽谷大橋建設中,項目團隊創新研發了一種高性能鍛焊組合式索鞍結構,新款索鞍在承受重載、抗疲勞、抗腐蝕等方面表現卓越,其性能較傳統索鞍提升44%。這項融合了鍛造工藝與智能焊接技術的索鞍,使中國懸索橋建造技術又一次實現突破,能夠顯著提高橋梁的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還將大大降低維護成本,為橋梁的長期安全運行提供強力保障。在研發過程中,項目團隊充分考慮環保因素,新材料的使用減少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符合綠色發展理念。
實現“智慧化”建橋。隨著我國橋梁工程持續發展,超高混凝土索塔的施工技術日益重要。花江峽谷大橋應用了高墩一體化自動爬模系統,在橋梁設計研發過程中實現模板安裝、模架爬升、鋼筋綁扎、混凝土精準布料澆筑、自動振搗、峽谷區域風環境監測、消防、防雷、施工照明、安全監測、應急避險逃生等集成控制,通過智能設備的系統匹配融合,實現施工的高效化和智能化,使得各工序之間無縫銜接,大幅縮短作業周期。通過數據分析,該系統的使用使施工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同時減少人工操作帶來的誤差,有效保障工程品質的提升。
探索“數字橋梁”新實踐。花江峽谷大橋建造方接入北斗系統,24小時連續進行動態采樣,提高系統纜索吊智能化運行效率,實現三維精確吊裝就位,確保每一片吊裝的鋼桁架都實現數據化與智能化管理。“數字橋梁”正在深刻改變橋梁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方式,通過不斷優化數據處理技術、加強跨部門合作,未來,橋梁工程將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強大支撐。
持續迭代升級 打造貴州橋旅融合3.0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憑借技術創新驅動橋梁建設不斷突破。在層巒疊嶂間,一座座橋梁相繼架起,貴州實現從“千溝萬壑”到“高速平原”的交通跨越,贏得“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譽,為橋旅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貴州打造橋旅融合3.0版,花江峽谷大橋突破了“交通+觀光”的傳統模式,以“一心六片區”規劃打造50平方公里的多元產業生態,實現從“通途”到“風景”的質變躍升。相較于壩陵河大橋的觀光1.0版與平塘特大橋的文旅2.0版,花江峽谷大橋的創新體現在規劃前置、業態融合與全周期運營的深度變革。
從“附加功能”到“原生設計”的突破。不同于壩陵河大橋建設后加裝觀光設施,也區別于平塘特大橋依托服務區拓展旅游功能,花江峽谷大橋在2022年開工之初,便將旅游需求納入工程規劃,依托《貴州省橋旅融合項目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試行)》標準,建立了涵蓋業態布局、安全管理、服務質量的全鏈條規范,構建起“橋上做吸引力、橋下做生產力”的建設格局。
從“單一觀光”到“多維體驗”的升級。有別于傳統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封閉性,花江峽谷大橋通車之日,各旅游業態隨即同步運營:觀光電梯的最高速度可達4米/秒,1分鐘可到達大橋主塔頂部,360度全景視角讓游客直面峽谷云海;橋廊玻璃觀光大廳采用4厘米厚三層夾膠玻璃,配套5D特效裝置,625米的垂直高度帶來震撼體驗;橋塔頂部的云端咖啡廳引入世界冠軍咖啡品牌,將峽谷風光與味覺享受融為一體;酷玩空中公園的蹦極、空中蕩繩等極限項目,與300米長的燈光水幕秀形成晝夜互補。
從“一點單看”到“串珠成鏈”的重塑。大橋通車后,黃果樹、龍宮、萬峰林等景區形成“一小時旅游圈”,與原本分散的喀斯特景觀、古生物遺址、民族村寨資源形成合力,高效串聯“瀑布奇觀(黃果樹)—地質探秘(關嶺化石群)—高橋體驗(花江峽谷大橋)—峰林風光(萬峰林)”的精品線路,區域旅游競爭力顯著提升。
從壩陵河大橋的1.0探索到花江峽谷大橋的3.0突破,貴州用10余年時間完成了橋旅融合的迭代升級。花江峽谷大橋這座矗立于峽谷之上的“鋼鐵飛虹”,不僅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還為推動“工程奇跡”轉化“發展優勢”提供了可復制的寶貴經驗,書寫出貴州橋旅融合發展的新答卷,讓“世界橋梁博物館”的名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數據來源:貴州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原刊于《人民日報》(2025年09月28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