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民族之魂!韋光芬:傳承蠟染技藝 描繪美好圖景
秋分時節,天高云淡,空氣中彌漫著桂花的芳香。
“這幅張之洞《半山亭記》的蠟染作品太精彩了,簡直就是民族非遺的經典之作!”一群游客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春潭街道雙龍社區“藍布謠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展廳,對著一幅蠟染字畫贊不絕口。

藍布謠展廳。
這幅蠟染的作者,正是貴州藍布謠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韋光芬,一位用蠟染技藝傳承民族文化、用產業賦能凝聚民族深情的布依女兒。前不久,在貴州省第九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韋光芬獲得“貴州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表彰。
韋光芬從小就跟著母親穿針引線,學習蠟染、刺繡技藝,長大后為了生計,她到廣東省中山市服裝廠打工。異鄉的燈火從未熄滅她心底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家鄉民族非遺始終在她心中魂牽夢縈,她毅然返鄉創業。在春潭街道辦的支持下,2020年,韋光芬在安龍縣春潭街道雙龍社區成立了“貴州藍布謠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帶著3名縣級蠟染、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將散落在山間的民族技藝匯聚起來,重新綻放光彩。

描繪藍圖。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會常開常盛。”韋光芬經常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園,民族團結一家親。雙龍社區居住著來自安龍縣各鄉鎮的布依族、苗族、彝族群眾。公司的成立讓社區46名各族繡娘團聚在一起,實現就近就業;155名有一技之長的婦女通過“居家接單”模式,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每月也有2000-3000元的收入。一根根絲線,把各族繡娘的心連在一起,共同描繪著美好生活的新圖景。

民族繡娘,居家接單。
“我把以前學會的老手藝拾起來,就在家門口教年輕人刺繡,有事情做還有收入,很滿意了。”72歲的韋屯芬一邊做針線活,一邊開心地笑著說。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守住文化就是守住民族之魂。
韋光芬深知,民族文化的傳承必須從娃娃抓起,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課堂浸潤到孩子們的心田。她帶著繡娘們走進安龍一中、六中、安龍四小、春潭二小、七小等中小學校,開設“非遺進校園”公益課堂。孩子們通過親手體驗,看著白布從靛藍染缸中拿出來,慢慢變成美麗圖案,用稚嫩的小手描畫著民族的希望,心中樂開了花。中華文化認同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近年來,藍布謠在學校、社區開展蠟染、刺繡培訓活動30余場,參加活動的學生、群眾達5000余人次。

文創產品。
如果說傳承是守護根脈,那么創新就是賦予新生。
“我們不斷推陳出新,讓民族文化與現代生活產生共鳴,使人們從生活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公司總經理黎堂劍說。
韋光芬沒有止步于作坊式生產,她主動聯系廣西大學藝術學院、貴州工商職業學院,共同攜手開發民族非遺,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傳統蠟染、扎染、刺繡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開發出一系列兼具民族韻味與時尚氣息的產品。2024年,韋光芬帶著“民族風”時裝參加成都國際非遺展,文化衫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爆款”,老虎、兔子、貴州龍等文創玩偶萌翻全場,有融入吉祥紋樣的伴手禮盒,成為游客的熱門選購產品。

交流推介。
2024年,藍布謠營銷產品3.5萬單,實現產值150余萬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韋光芬和她的繡娘們,用一針一線描繪著最美的民族團結故事,用一份對民族文化的熱忱,有形有感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圖 陳湘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