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為卷,稻穗作答!貴州:一位草帽科學家開辟新“稻”路
金秋九月,黔中大地,稻浪翻金。在長順縣付家院村的超高產示范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空氣中彌漫著沁人的稻香。

稻浪翻金。
一位頭頂草帽、皮膚黝黑的科研人員正俯身田間,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株稻穗,專注的目光如同凝視珍寶。他就是貴州省農業農村廳80后正高級專家、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曾濤。這頂已經泛白的草帽,陪伴他走過了13個春秋,見證了他從青澀學子成長為水稻首席專家的奮斗歷程,更見證著貴州水稻畝產的歷史性突破。

曾濤。
“曾老師,今年的稻穗長得比去年更好!”當地農戶笑著向他打招呼。曾濤直起身,擦去額角的汗珠,露出欣慰的笑容。陽光透過草帽的縫隙,在他刻著歲月痕跡的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曾濤露出欣慰的笑容。
2012年參加工作以來,曾濤把“到田里去”這4個字牢記心間。當他發現貴州97%的大米品種都來自外省,他暗暗發誓:“我們要讓貴州人吃上貴州自己種的好大米!”
2016年,他在從江縣租下3畝試驗田,開啟了艱辛的育種之路。每個周末,天還未亮他已然出門,直到天黑才踏上歸途。1壺涼白開水、2個饅頭就是他的午餐,田埂就是他的臨時座椅。

深入田間地頭。
“記得有一次,為了觀察一個新品種的耐寒性,他在倒春寒的雨天里蹲守了整整一天。”同事回憶說,“回來時渾身濕透,他卻興奮地告訴我們獲得了重要數據。”
曾濤的執著不僅體現在田間地頭,更延伸到了生活中。他家的陽臺不是用來晾曬衣物,而是擺滿了一盆盆試驗水稻;車庫不見車輛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育種材料和5臺打米機。“什么時候咱們家的陽臺才能晾衣服?”妻子常常這樣問他。而他的回答總是:“再給我一點時間。”

陽臺擺滿了一盆盆試驗水稻。
不懈堅守,終見碩果。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兩增一調”高產栽培技術年均推廣面積超過363萬畝;他“揭榜掛帥”的專家田創下畝產1154公斤的貴州新紀錄;他更培育出貴州首個軟米品種,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曾濤是貴州省農技人員群體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省7426支農技團隊活躍在田間地頭,將新技術、新方法送到千家萬戶。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2025年,貴州夏糧種植面積達1155萬畝,總產量236.9萬噸,連續5年超額完成國家任務,連續4年獲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

稻谷豐收啦,農民笑啦。
在貴州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2萬多名農技人員繼續以大地為紙、以汗水為墨,書寫著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新篇章。一頂草帽,一份堅守,一種精神,正在貴州的田野上薪火相傳。(文/圖 戴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