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灑科學種子 助推錳業發展 院士專家為貴州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9月23日至25日,1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專家齊聚貴州,開展“科學與中國”之“嘉庚講堂”暨院士專家援黔行動——富礦精開系列活動,通過講座、調研、座談和公益助學等一系列活動,為貴州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徐義剛、王成善、崔鵬、戴民漢、丁林等院士來到貴州理工學院、貴陽雅禮高級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貴陽學校、貴陽市清華中學等7所大中小學校開展“科學與中國”之“嘉庚講堂”活動,共3000余名師生聆聽院士講座。

活動現場。
在貴州理工學院,崔鵬院士為200余名師生作《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災害效應》報告,他從致災的內動力有構造、地震、應力,到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和冰凍圈等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引發自然災害,為師生們科普在氣候變化驅動圈層相互作用下的致災機制,一個個有趣的知識點激發學生們對氣候科學的興趣。
院士們的報告介紹了地下科學鉆探、青藏高原隆升的影響、海洋科學等內容,展示了不同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提出各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研究思路,引發師生廣泛關注和思考。

活動現場。
“富礦精開”是貴州實施的重大戰略部署,錳是國家戰略性礦產和緊缺急需礦種。院士專家充分發揮自身所長,助力全國錳礦主產區銅仁市在“精”上下功夫,深挖錳礦資源開發利用潛力。
9月24日,在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召開的院士助力銅仁錳礦發展咨政建言座談會上,院士專家圍繞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紛紛獻策。
“支持松桃打造錳產業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郭正堂說,松桃地處中國“錳三角”的核心區,錳礦資源豐富、產業鏈條較完整、政策支持力度大。在松桃設立高層級的科技創新平臺,有助于解決錳開發的重大科學問題,產出更多原創性研究成果,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活動現場。
“我們電解錳的用電成本高出全國多數錳產區,懇請院士找到癥結。”
“除了使用煤電外,有沒有其他穩定、成熟的供電替代方案?”
“能否通過改進工藝、升級設備實現節約耗電量?”
用電成本高是貴州武陵錳業有限公司、貴州三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松桃三和錳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提出的行業當前急需解決的共性難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孫世剛從事錳系新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他在現場給出技術解決思路:“電耗大的一大原因是發生電解后,陽極側在產氧時過電位高造成。通過降低陽極側電壓,可顯著減少能耗。”

活動現場。
要延長產業鏈條,孫世剛表示,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增長迅速,對長續航的動力電池需求越來越大。銅仁可開發生產鎳鈷錳電池材料,能量密度高,產業發展潛力大、鏈條長。
松桃已開采的部分錳礦品位低,造成開采難度大、開發成本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提出:“團隊在地質勘探、勘查上創新方法,可運用找礦關鍵技術,分析礦床特征。”助力尋找高品位的優勢錳礦資源,實現“精確探礦”。
“可開發提煉其中鋁、鋅等伴生金屬,同時要綜合考慮能耗、污染、收支問題。”
“銅仁學院等本地院校應設立錳開采、加工、廢渣利用等應用技術課程,為產業壯大培養和積蓄本土人才。”
“推進水泥等建材行業標準更新,推動錳渣等副產品進入更多消費場景,促進使用消耗,減少堆放。”

活動現場。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均鳳等專家從錳礦綠色開采、錳精深加工、錳渣多元化利用等方面出謀劃策,助推銅仁在“精確探礦、精準配礦、精細開礦、精深用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繼續壯大磷酸錳鐵鋰電池產業。
活動期間,院士專家還分別前往玉屏侗族自治縣大屯小學、松桃苗族自治縣太平營中心完小、江口縣凱德民族學校開展公益助學活動、科普活動,為學生們送去急需的學習和生活物資。
此次活動緊扣貴州發展需求,特別是服務“富礦精開”戰略,為錳礦企業解決當前生產和研發面臨的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指導,助力銅仁地區把資源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優勢。
今年,貴州省科協持續開展院士專家援黔行動,進一步加大科技、智力支持力度,為貴州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圖/文 鄒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