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麻陽河:黑葉猴“添丁” 全球最大棲息地種群創新高
9月28日,在貴州銅仁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橋管理站,科研人員通過紅外監測系統,再次觀測到5只通體金黃的黑葉猴幼崽。這是今年以來該保護區記錄到的第三批新生猴群,標志著這片全球最大的黑葉猴棲息地種群數量實現穩定增長,我國喀斯特地區瀕危物種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黑葉猴“添丁”。
在保護區陡峭的喀斯特巖壁間,5只成年黑葉猴警惕地守護著幼崽,金黃的小家伙們時而依偎在母猴懷中汲取溫暖,時而試探著邁開步子,陽光下的每一個動作都透著生命的蓬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目前麻陽河保護區內黑葉猴種群已穩定在72群、約550只,較30年前增長逾一倍。
“這些‘金寶寶’出生才半個月,要等1歲左右毛色才會慢慢變黑。”護猴員肖治金一邊在觀測日志上記錄,一邊向筆者介紹。從事黑葉猴保護工作35年的他,親歷了保護區黑葉猴從“零星可見”到“穩步壯大”的全過程:“以前想看到幼猴得靠‘運氣’,現在每年都能記錄到新生個體,這是最讓我們欣慰的事。”

黑葉猴“添丁”。
黑葉猴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對棲息地環境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而麻陽河保護區獨特的喀斯特峽谷地貌,恰好為其提供了理想家園——這里孕育著2300多種植物,其中140多種是黑葉猴的天然食源;70.2%的森林覆蓋率,更構筑起堅實的生態屏障。
“為了讓黑葉猴‘吃得飽、住得好’,我們做足了‘生態文章’。”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任工程師鄒啟先表示,保護區不僅在猴群活動核心區種植李子、巖桑等本土食源植物,還打造了500畝補充林木基地,為黑葉猴建立了“自助餐廳”,解決了黑葉猴四季食物供應問題。與此同時,通過實施人工商品林贖買項目,猴群家域面積較五年前增加30%,有效降低了近親繁殖風險,為種群健康繁衍奠定基礎。

成年黑葉猴警惕地守護著幼崽。
保護成果的背后,是“生態惠民、惠民興生態”的良性循環。核心保護區村民黎仕友算了一筆“生態賬”,他說:“家里的林子通過人工商品林贖買,拿到了近30萬元補償,當護林員,每年還有一筆收入,沒有理由不保護好保護區。”
據了解,該項目已帶動核心區300多戶村民參與保護,形成了良性循環的保護機制,讓“守護生態”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我們早把黑葉猴當親人了,就算它們來吃莊稼,我們也不會驅趕,管理局會補償我們損失。”沿河自治縣思渠鎮紅巖村村民陳桂香老人說道。

成年黑葉猴警惕地守護著幼崽。
科技賦能,為保護工作裝上“智慧翅膀”。目前,保護區已建成覆蓋全域的智能化監測系統,222臺紅外相機與高清攝像頭實時捕捉猴群動態,破解了諸多繁殖規律難題。“通過監測我們發現,黑葉猴雌猴的生殖間隔穩定在21-25個月,幼猴成活率從十年前的65%提升至如今的85%。”貴州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朱驚毅表示,科技手段讓保護工作更精準、更高效。
“麻陽河的實踐,為喀斯特地區瀕危物種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貴州省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沈建通指出,如今的麻陽河,不僅黑葉猴種群持續壯大,豹貓、紅腹錦雞等伴生動物數量較五年前增長40%,一個結構完整、功能穩定的喀斯特生態系統正在加速形成。
黃昏時分,猴群開始返回巖洞休息。母猴緊緊抱住幼崽,在巖壁間靈活穿梭。護猴員肖治金在觀測日志上鄭重記錄:“5只幼猴狀態良好,種群延續充滿希望。”從300余只到550余只,麻陽河黑葉猴的繁衍故事,正成為我國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圖/文 朱子立、朱志偉、楊莎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