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甕溪:多舉措夯實強村根基 全方位拓寬富民渠道
近年來,甕溪鎮黨委緊緊圍繞“兩強兩富”發展目標,對標對表“七個提升行動”具體任務要求,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核心地位,持續健全完善“強村富民”工作調度機制,多措并舉推動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有效帶動群眾穩定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筑牢戰斗堡壘,夯實“隊伍”根基。一是強化組織引領。圍繞“強村富民”目標,制定專項實施方案,細化任務清單,實行“一村一策”精準指導。建立定期調度機制,聽取各村(社區)工作進展匯報,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二是建強“頭雁”隊伍。突出“頭雁效應”,注重從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群眾威信高的優秀人才中選拔村干部,不斷優化村級班子結構。嚴格落實“2+1”幫帶機制,加強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梯隊建設,目前已儲備后備力量48名。三是提升履職能力。充分發揮鎮黨校主陣地作用,聚焦組織建設、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重點領域,開展形式多樣、覆蓋全面的培訓。2023年以來,累計舉辦鎮村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3期,培訓鎮村“兩委”干部、駐村干部等120余人次;完成村干部學歷提升22人,選派1名村級后備干部赴外縣跟崗鍛煉。
壯大集體經濟,鞏固“富民”根本。一是做強主導產業。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在13個村(社區)規模化發展高端白茶10050畝,構建“三核一帶多基地”產業格局。創新推行“返租倒包”經營模式,有效聯結企業、村集體和農戶利益。目前已投資510萬元建成茶葉加工廠2個,實現9個村集體累計分紅194萬元,發放務工工資超3000萬元,帶動1600余名群眾就近就業。二是做優特色產業。探索“社社聯建+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產業鏈金融模式,借助農商行授信支持,由村集體統一收購、銷售農戶紅薯,變分散經營為聯動發展。2023年以來,年均穩定種植“雙高”紅薯4000余畝,村集體年均增收30余萬元。同時,搶抓肉牛產業發展機遇,推廣“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全鎮肉牛存欄量從2023年的3000余頭穩步增長至2025年的4027頭。三是做穩傳統產業。堅持“穩規模、穩煙農、穩煙田”策略,依托“公司+煙農+基地”模式,加強政府、煙站、煙農三方協作,推動烤煙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近兩年,全鎮烤煙種植面積持續保持在萬畝以上,產出優質煙葉170萬斤,實現產值超3700萬元。
深化聯農帶農,拓寬“增收”渠道。一是促進就業增收。積極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支持,盤活閑置資產資源,創建“強村富民”工坊4個,累計帶動臨時性就業3000余人次,發放工資超過3000萬元。茶葉、烤煙等產業基地有效吸納周邊5000余名勞動力就近務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聯動企業增收。創新探索資產入股、聯合經營、資源共享等發展模式,深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整合資金、資源、資產要素,共同規劃產業、制定分配方案,構建產業發展共同體。三是強化技能增收。組建由專業農技人員和本土“土專家”組成的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為水稻、紅薯、玉米等作物提供精準技術指導。2023年以來,累計開展技術培訓50余場,覆蓋群眾超10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200份,接受咨詢1500次,顯著提升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提升治理效能,建設宜居家園。一是強化自治效能。創新“黨建+網格”治理模式,整合黨員、退役軍人、熱心村民等多方力量,選優配強網格員63名,深化“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機制運用,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精準高效服務群眾,打通基層治理“末梢神經”。二是加強宣傳引導。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組織作用,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大力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廣泛開展理論政策宣講和“好媳婦、好婆婆”等鄉風文明評選活動,營造學習先進、崇尚和美、共建家園的濃厚氛圍。三是深化環境治理。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強化“網格化”管理功能,組織黨員、志愿者帶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著力清理衛生死角、掃除管理盲區、治理環境頑疾,確保整治工作常態化、長效化。積極開展“衛生家庭”評選活動,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引導自覺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形成“人人參與、戶戶行動、共建共享”美麗家園的良好局面。(思南縣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