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村字號”觀察系列報道之一
婁山觀|貴州的“村”們,為啥火了?
“雙節”假期,貴州的“村字號”活動現場有新變化。
“村BA”發源地臺盤村球場的球賽名單中,大部分隊伍從外省遠道而來。
榕江“村超”球場附近,擠滿外地口音的球迷。省城貴陽到榕江車票,每天近20班列車,車票依然緊俏……

“村超”現場。人民網 陽茜攝
這是一個特別的現象。前些年,貴州“村字號”網絡爆火,大家隔著屏幕聊“村超”、看“村BA”。如今,更多人選擇直接“進村”,走“村T”、打比賽,拍照打卡、上場體驗。
從線上火,到線下熱,貴州的“村”們,做對了什么?
去年春節,黎平縣籌備一場“村歌”大賽。賽訊發布不久,原定90支歌隊的名額,引來上百支隊伍報名,報名通道不得不提前關閉。
“火熱”的原因,在當地人看來并不復雜。“侗族人愛唱歌,處處有歌,事事有歌。”黎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局長唐大才說,村歌在當地有悠久的文化傳統,有深厚群眾基礎。辦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火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自然而然”的認識背后還有更深刻的道理。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從多彩的本地傳統土壤里自然孕育的IP,誕生時起就不是為了“走紅”而打造的項目。

“村馬”現場。三都縣委宣傳部供圖
三都水族自治縣把水族“馬背上的民族”生活場景轉化為“村馬”比賽,在當地立即成為熱點;榕江人把從20世紀40年代延續的足球傳統與民族文化融合成村級聯賽,吸引全國目光;臺江苗族同胞將“六月六”吃新節籃球賽演辦成“村BA”,直接火出了圈……
“賽場上的能量很強大、熱烈,氣氛太讓人著迷。”一名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客人烏瑪特庫爾·布拉爾基耶娃首次體驗“村BA”,便被這種本土IP所吸引。

航拍貴州臺江縣臺盤“村BA”現場。人民網 涂敏攝
吸引力來自于激烈、新鮮、熱鬧、充滿快樂,這是貴州“村字號”共同具備的基本特征,也是它們走紅的重要基礎。
走紅在于順應規律,長紅則需要后天努力。
前兩年,“村BA”的賽場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插曲:一支熱門隊伍甲被指“未盡全力”輸掉一場比賽,導致另一支熱門隊伍乙早早出局。是算“保持體力合理利用戰術”?還是故意“打假球”由政府體育主管部門取消甲隊決賽資格?
面對球迷的紛雜議論,臺盤村村委會主任岑江龍賽后在球場直接公布大家共商的結果:符合規則,保留成績,但精神不提倡,按照苗寨的規矩對甲隊處罰米、肉、酒各120斤,村里免費提供食宿,邀請甲乙兩隊續上一場友誼賽。沒丟規矩,又貼合鄉村語境與村民質樸的認知,讓球迷和隊伍都服了氣,至今仍是佳談。
“村字號”的活動,需要村民參與,保住原汁原味,更需要黨委政府提供基礎服務,保障活動的有序長久。“3個120”的智慧是貴州各地處理好這一關系的縮影。

“村T“現場。人民網 黃小桃攝
202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苗族服裝設計師楊春林回鄉發起“村T”項目。舞臺、道具、服飾由團隊里的設計師與繡娘們商量著來。長遠規劃、統籌協調、保障活動安全等工作黨委政府兜底保障。
短短一年,“村T”全網話題流量突破120億次,先后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我們‘當主力’‘唱主角’,政府服務到位,不越位,這是‘村t’長紅重要原因。”楊春林說。
尊重本土傳統、尊重群眾主體,“村字號”的精神活力,還在于根本的物質基礎托舉。
基礎設施完善為“村字號”活動提供落地底氣。近年來,貴州持續向基層傾斜基礎設施資源,在西部率先實現建制村及30戶以上村民組通硬化路。偏遠村寨水泥路直通球場、舞臺;全村網絡覆蓋支持直播,“村戲”“村播”等活動遍地開花。
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為“村字號”活動注入參與活力。“以前大家為生計奔波,無暇組織比賽、無心琢磨娛樂;如今生活寬裕了,大家才有時間聚在一起唱歌、打球。”黔東南的楊麗成了“村BA”的鐵桿球迷。

“村晚”現場。人民網 陽茜攝
物質基礎與精神活動的雙向奔赴形成良性循環。生活富裕讓群眾有精力參與“村字號”活動,又成為致富新路徑,反哺村民增收與生活改善。“村T”旁的繡里淘集市,非遺商品攤位老板歐品彪感受明顯,“人越來越多,日銷售額最高突破萬元。”
日子有戲,臉上有光,兜里有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貴州“村字號”的火熱背后,是老百姓紅紅火火的生活圖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