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馮三鎮:“閑置校舍”變“飄香廠房” 富硒醬油“曬”出振興路
在開陽縣馮三鎮毛力村,一座由閑置小學改造而成的醬油廠,正以古法缸曬技藝和富硒資源為筆,繪就出“小產業激活大振興”的鮮活圖景,這不僅讓沉睡的資源煥發新生,更為當地群眾“曬”出了一條振興路。
步入醬油廠露天曬場,一幅傳統釀造畫卷徐徐展開,近200口陶缸整齊排列,在秋日陽光下靜待時光的醞釀。空氣中彌漫的濃郁醬香,令人味蕾生津,這獨特的香氣,源自當地對古法釀造技藝的執著堅守。

釀醬油。
“古法醬油晾曬工藝核心是‘慢發酵、足日曬’,將大豆、小麥等原料經自然接種制曲后,以傳統陶缸為容器,像這樣的陶罐大概要需要日曬夜露兩年以上,過程不依賴人工溫控,我們每天都要進行早日進行翻曬,讓風味物質充分轉化,最終才能釀出咸鮮醇厚的醬油。”貴州鮮香閣食品有限公司廠長楊海介紹道。
這座飄香的廠房,是毛力村盤活資源、發展集體經濟的創新嘗試。2024年4月,村里通過招商引資,以集體資產入股的方式,將閑置的毛力小學改造為貴州鮮香閣醬油廠,既讓廢棄校舍重獲新生,也為村級集體經濟找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如今,這里產出的古法醬油與食醋,正帶著濃郁的鄉土風味,走進全國消費者的餐桌。
貴州鮮香閣食品有限公司“儲味”品牌創始人李杰表示:“我們依托開陽得天獨厚的‘富硒’優勢,創立了‘儲味’品牌,主打純手工釀造,確保零添加、醬香濃郁。目前,我們醬油廠已穩定生產醬油和醋兩類產品,預計月產量可達12萬斤,根據目前銷售情況,我們今年的年產值有望突破2000萬元。”

醬油廠醬油壇子。
產業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更帶動了上游農業的振興。醬油廠每年需消耗黃豆60萬斤、玉米15萬斤、大米10萬斤、小麥10萬斤。這一需求為當地的農戶帶來了新的機遇,為保障原材料供應,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形成了“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鼓勵農戶積極種植黃豆,企業以4元每斤的保底價格進行收購,既保障了原料穩定供應,也解決了農戶銷售難題。
“我們鎮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引入醬油廠,預計今年將為村集體經濟貢獻30萬元的收入,并吸納了3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集體增收’與‘群眾致富’的雙贏。”開陽縣馮三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周方霞表示,接下來,馮三鎮將持續優化產業結構,以醬油廠為核心拓展產業鏈條,加強品牌建設,推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讓這古老的醬香飄出更深、更遠的振興之路。(圖/文 馬秋霞、佘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