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族文化,讓古籍“活”起來
深秋時節,雨后的晴隆縣光照湖,青山環抱、碧波蕩漾,宛若一幅淡然雅致的水墨畫卷。
一陣悠揚的布依族古歌在湖邊回蕩,圍坐一圈的人們屏息聆聽,如癡如醉。
為做好民族古籍文獻的收集、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10月14日-15日,貴州省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深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進行“十四五”規劃中民族古籍工作開展情況和“十五五”規劃工作調研,指導做好民族古籍挖掘、數字化保護、整理歸檔等相關工作。
從冊亨縣丫他鎮板萬村、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到晴隆縣茶馬鎮達土村,調研組采取走訪、座談、查閱相關古籍文獻資料等方式開展調研。認真聽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布依戲、古老戲劇“活化石”啞面戲、古歌等傳承人關于民族古籍文化的詳細介紹,聆聽布依族古歌的現場誦唱。調研組對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傳承人和民族工作者在民族古籍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所作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布依族古歌是古老的文化遺產,經歷若干輩人的口口相傳,我們要倍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82歲的布依古歌傳承人岑正華動情地說。
千百年來,生活在南北盤江流域的漢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各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睦相處,文化、習俗相互融合。以布依戲、啞面戲、古歌為表現形式的民族古籍文化,浸透著濃濃的生活氣息,深受各族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通過調研,大家一致認為,少數民族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脈融為一體。要充分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好各民族古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促進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與光彩。
“民族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記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對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意義重大,有形有感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晴隆縣布依學會副會長羅天昌說。(黔西南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