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共論屯堡文化的本與用
2025屯堡文化大會主論壇在貴州安順舉行
人民網貴陽11月10日電(龍章榆)11月10日,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主辦的2025屯堡文化大會主論壇在貴州省安順市舉行。來自國內文化、歷史、民俗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屯堡文化歷史意義、當代價值與核心內涵。

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屯”指軍隊的駐防地,“堡”為移居人口的居住地。明代時期,貴州是軍事戰略要地,大量中原和兩江地區的人口遷居貴州,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屯堡文化,成為貴州特色文化之一。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錢理群深入分析“貴州文化及屯堡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屯堡文化的‘多元化’思想資源”“貴州文化與貴州“真山、真水、真人”關系”“軍屯文化的‘村民自治’傳統”等要點。他呼吁,年青一代要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在面臨精神困惑時,不要忘了身邊的鄉土文化資源,要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歷史、文化、地理”中尋求“變中的不變”。
“貴州屯堡這一歷史文化現象,是貴州乃至中華歷史文化發展中的一個典型,是一項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毛佩琦看來,屯堡文化的歷史經驗和文化范式,既獨特,又具有普遍意義,是一座值得深入開掘的富礦。對貴州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為當代貴州的發展建設提供借鑒和根據。

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復旦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葛劍雄從貴州歷史的社會情況,分析屯堡文化在貴州發展的原因。他認為,明代衛所制度在當時的貴州鞏固了國防、安定邊疆,溝通維護了交通路線、構成了屯堡的基本人口、成為改土歸流的基礎、促進了當地民族融合,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化石和文化遺產。衛所制度在地方基層社會實踐是屯堡文化發展的基礎。
廈門大學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原會長、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陳支平指出,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屯堡文化形成演變歷程,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重新深刻認識屯堡文化,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屯堡文化,不僅是一份需要被保護的遺產,它更是一座蘊藏著無盡智慧的寶庫、一部記錄著家國記憶的歷史長卷。”貴州師范大學教授、原黨委書記,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肖遠平說,屯堡六百年的歷史,生動地呈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一個縮影。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為貴州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范省提供獨特的文化資源,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貢獻寶貴的貴州經驗。
安順學院旅游學院教授、院長,貴州省屯堡研究會會長吳羽說,屯堡文化展現的是中華文明一種更具建設性的邊疆智慧——通過軍屯制度實現自我供給,通過文化傳播實現民心相通,通過國家治理實現地域整合,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拓展的內在密碼。“讀懂屯堡,才能更好地理解不斷深入地參與國家敘事、深度融入中華文明、貢獻獨特文化價值的貴州。”他認為。
本次論壇是2025屯堡文化大會主體活動之一,旨在進一步凝聚專家學者合力,推動屯堡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強化學術研究和傳播推廣,挖掘闡發屯堡文化歷史意義、時代價值和精神內涵,助力屯堡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