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三都:以“小積分”撬動“三治融合”基層治理新格局
“這袋米、這瓶洗潔精,都是掃樓道掙的積分換的!社區干凈了,日子也更有奔頭!”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城南社區的韋大叔,拎著兌換的生活用品向鄰里分享實惠。
三都縣鳳羽街道是漢、水、苗、布依等多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占比超90%,面臨語言溝通不暢、老年群體行動不便、治理參與度不均等難題。近年來,該街道以“積分制”為關鍵抓手,深度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理念,將治理要求轉化為群眾可參與、可感知、可獲益的實踐,破解治理痛點,為少數民族地區法治治理注入活力,構建起基層治理共同體。

城南社區舉行積分兌換活動。
積分賦權強自治:讓群眾成為法治治理“主人翁”
“街坊的事街坊說了算!”這是鳳羽街道推行積分制的核心準則,更是激活基層自治內生動力的關鍵。為讓積分規則貼合民生、摒棄形式主義,各村(社區)組建由“兩委”成員、網格員、群眾代表、志愿者構成的積分工作小組,通過院壩議事會拉家常、入戶走訪聽意見、群眾大會集眾智等方式收集訴求,實現積分項目從“干部定”到“群眾議”的轉變。
依托“請你來協商”基層民主議事平臺,街道累計召開18場議事會,針對“積分項目不合理”“兌換流程繁瑣”等問題動態調整規則,保障群眾在法治治理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正如群眾代表韋大姐所說:“以前覺得社區工作是干部的事,現在積分規則、兌換物品咱都能提建議,真正覺得是自己的事。”
針對街道少數民族多、老年群體占比高,存在語言溝通和行動不便的情況,鳳羽街道創新建立“雙語積分專員”隊伍。由掌握漢語與水族、苗族等語言的工作人員或志愿者擔任,提供政策翻譯、上門登記、幫帶兌換等服務,打破治理“語言壁壘”,截至目前已服務1000余人次,成為連接群眾與治理工作的“暖心橋梁”。
此前,水族居民韋大叔因文化程度低、不會寫字曾面臨積分登記難題,在“雙語積分專員”的上門講解與幫助下,不僅掌握了積分獲取與兌換流程,還成了樓道“清潔達人”,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切實感受到“干活有奔頭”。
據統計,街道通過積分制激勵,已有300余名群眾常態化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累計兌換物資超7萬元,發放積分券700余張,覆蓋1500余人次。從規則制定到服務保障,鳳羽街道以積分制為紐帶,將群眾訴求轉化為治理動能,破解“干部干、群眾看”難題,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為基層自治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鳳羽司法所為老年人普法。
積分樹德揚新風:為法治治理涵養文明土壤
“以前覺得社區清潔是干部的事,現在掃掃還能得積分換東西!”年過六旬的平阿婆,如今成了社區“文明榜樣”。起初她對環境整治積極性不高,在積分工作組成員的多次勸說后,她每天從樓道頂層往下清掃,蛛網、碎渣都不放過。
考慮到她年紀大,工作組簡化申報流程,每月上門核對時順帶登記積分。目前平阿婆已累計積分220分,常把兌換的洗衣液、肥皂分給鄰里困難戶。在她帶動下,居民紛紛認領清潔責任,昔日雜亂的樓道變整潔,街坊們說:“現在社區比自家還舒心!”
鳳羽街道深知,德治是法治的重要基礎,唯有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才能為法治治理筑牢思想根基。為此,街道將孝老愛親、民族團結等道德要求量化為具體積分指標,專門設置“孝敬老人”“好人好事”“公益服務”等德治積分項目。對表現突出的家庭或個人,不僅授予“先進示范戶”“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還給予10-50分不等的積分獎勵。今年以來,已為美德表現優秀者累計積分1000余分,通過典型引路,讓“學習先進、爭當模范”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潛移默化中增強了群眾的規則意識與集體觀念。
針對農村紅白事攀比浪費、封建迷信等陋習,街道以積分政策為引導,積極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抵制封建迷信,對按規定簡辦的家庭給予50-100分積分獎勵。這一舉措成效顯著,今年以來,街道農村紅白事平均支出同比下降30%,累計有100余戶家庭通過簡辦紅白事獲得積分,兌換了洗衣液、食用油等生活用品,讓“節儉辦事、文明辦事”成為新風尚,以文明習慣推動群眾自覺遵守公序良俗。
結合“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要求,街道還建立了“紅黑榜”評價制度,每月開展衛生評比活動,對積分高的“衛生文明戶”張榜表揚,對“衛生最差戶”進行提醒教育。今年以來,已開展評比活動36場次,有效激發了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主動性,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村容村貌持續改善,為基層治理擦亮了“靚麗底色”。

趕集日擺攤設點宣傳法律。
積分固法守底線:讓法治成為群眾“日常尺”
“兩位大哥別激動!咱有事好好說,主動和解,雙方都能得10分。”今年夏天,張大哥與石大哥為停車位爭執,前者堅持“先到先停”,后者主張“近樓棟方便”,險些沖突。巡查的社區干部與調解隊立即介入:小李以“街坊和氣”勸和張大哥,熟悉水族習俗的潘姐用“以和為貴”傳統安撫石大哥,再提積分政策后,兩人握手言和并登記積分。這起糾紛的化解,正是鳳羽街道“積分+調解”模式的生動實踐。
為讓法治知識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融入各族群眾日常生活,鳳羽街道圍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禁毒、反詐等重點內容,開展專題法治講課12場次、集中法治宣傳100余場次。為激發群眾學法積極性,街道明確規定:參與普法活動、領取普法資料、觀看法治宣傳視頻等,均可獲得5-10分積分。今年以來,已為參與學法的群眾累計積分1500余分,“人人學法、時時學法”的氛圍日益濃厚。
在提升群眾用法能力方面,街道創新方式方法,在群眾會、網格員走訪中設置“法律知識搶答”環節,答對基礎法律法規問題的群眾可獲5分/題的積分獎勵;同時明確,群眾通過法律咨詢、人民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矛盾糾紛的,根據化解效果給予20-50分積分。今年以來,已為“懂法用法”的群眾累計積分600余分,讓“遇事找法、解決靠法”成為群眾共識。

沿江社區舉行“紅黑榜”評比活動。
此外,街道還探索建立“積分+調解”聯動機制,明確基層黨員、村民組長、民族族長、樓棟長等參與矛盾調解且成功的,可獲30-50分積分;糾紛當事人主動配合調解、達成和解的,各獲10分積分。這一機制充分調動了各方力量參與矛盾化解的積極性,今年以來,已為參與調解的群眾累計積分1000余分,矛盾調解率達99.6%,形成了“遇事靠積分、解紛齊參與”的良好局面,有效降低了矛盾激化風險,維護了社區和諧穩定。

三郎社區召開群眾大會。
如今的鳳羽街道,社區環境整潔有序、鄰里關系和諧和睦、群眾法治意識顯著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街道通過積分制深度融入基層治理全流程,既激活了群眾自治的“動力源”,也涵養了文明新風的“風向標”,更規范了群眾守法的“度量衡”,讓積分成為串聯自治、法治、德治的關鍵載體,為基層治理持續注入“大能量”。(圖/文 吳禮英、楊改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