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牽頭項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近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2022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項目,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的“貴州10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與保護價值研究”成果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貴州月亮山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團。
貴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是兩江重要生態屏障,地理位置特殊,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山水林田湖草,廣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成就貴州豐富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其豐富度位居全國前列。貴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開展了一些保護區的科學考察,在此基礎上,一批自然保護區相繼成立,很多珍稀物種和重要的生態系統得到保護,但由于多種原因,也存在很多保護區缺乏本底信息、自然保護區體系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甚至個別國家級保護區成立10多年都沒有開展過較為系統的本底考察研究,更不用說合理的區劃以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銜接協調。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重視,掌握各類保護區本底資源,推動更加科學、規范地開展保護管理,優化保護區體系,更為迫切。
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第一階段總結交流。
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貴州自然保護區普遍存在的本底信息薄弱、保護區體系結構不合理等問題,2009年開始,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主動作為,牽頭組織貴州大學、貴州科學院、貴州師范大學、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單位、包括基礎組、植物組、動物組、資源生態組、規劃發展組等30多個學科組近1000人次的科研人員,開展了對已建的貴州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擬建省級的望謨蘇鐵自然保護區、納雍珙桐自然保護區、思南四野屯自然保護區、印江縣洋溪自然保護區等10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科學考察與研究,考察研究范圍涉及貴州武陵山、大婁山、烏蒙山、大苗嶺等主要山脈以及烏江、赤水河、沅江、都柳江、紅水河等主要河流水系,各個海拔梯度亦有分布,覆蓋了貴州幾乎所有的典型地貌,發現并深度挖掘了一批特殊地貌,如貴州習水保護區紅層地貌、桐梓黃蓮柏箐保護區喀斯特臺原、盤縣八大山玄武巖侵蝕地貌與喀斯特地貌組合、盤縣娘娘山高山濕地等,這些地貌十分典型,具有很高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價值。系統研究了10個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森林植被類型。10個自然保護區共記錄到的植物分類群有479科、1977屬、8206種(含變種、變型,下同),其中高等植物包括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共計331 科、1549屬、6213種,低等植物包括大型真菌、藻類和地衣共計148科、428屬、1993種,高等植物各分類群記錄數占貴州全省364科、2172屬、10270種的90.93%、71.320%、60.50%;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2種、二級保護植物112種。10個自然保護區共記錄動物3205種,其中無脊椎動物2419種、脊椎動物78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3種,其中Ⅰ級保護11種、Ⅱ級保護52種,IUCN名錄26種。研究記錄到森林植被群叢類型177個,森林植被類型記錄增加150個,增長50.8%。新增類型中,有多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類型,包括紅豆杉林、光葉珙桐林、云南穗花杉林等。
系統整理出版保護區考察研究專著8部。
10余年的研究,形成了成果《貴州10 個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本底與保護價值研究》,該成果填補了這些保護區本底信息的空白,發現了一批新種、新記錄種,豐富了貴州森林植被類型,在全國率先完成了本省維管束植物資源查證,先后出版了《貴州望謨蘇鐵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貴州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貴州月亮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研究》《貴州維管束植物編目》等專著8部、近800萬字,發表學術論文45篇、編制發布了省級地方標準--《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技術規程》。一些發現突破原來認知,如紅水河上游河谷的溝谷季雨林和山地季雨林屬地球上最北的季雨林。相關研究成果為3 個自然保護區升為省級、2個國家濕地公園成功申報以及自然保護地優化、特色資源開發利用等提供了第一手基礎資料,特別是在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地成功申報、國家公園創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圖/文 貴州省林業局)
植物學科組在納雍珙桐自然保護區科考現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