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錦屏邦寨民居:百年祖宅化作文化燈塔 【6】

![]() |
造型精巧的檐翼及精美的彩繪。歐陽克儉攝 |
“父親常說,祖上是讀書人,大門門楣才配題寫‘書香第’三字。書香傳家一直是我們家族秉承的家風,三十幾個老屋的子孫們,不論從事哪一行,都本分做人,踏實做事,從沒有辱沒此家風。”談起魂牽夢縈的老宅“邦寨民居”,七十年代出生在這里的歐陽可飛話語間流淌著深沉的自豪。
歐陽可飛生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敦寨鎮邦寨村,那方青磚黛瓦構筑的天地,是他生命的起點與永恒的印記。老宅天井如同凝結時光的琥珀,珍藏著他最溫潤的記憶。“有一年中秋,我們圍著父母在老屋的天井賞月,案幾上擺放的月餅早讓我們嘴饞,但規矩是要等月亮照進天井,許過心愿后才可分享。我們期盼月光快一點照進天井,可不知不覺依偎在父母身旁睡著了。”歐陽可飛的敘述仿佛帶著舊木窗欞間透下的微光,溫暖又略帶感傷。如今,老屋已空無一人,天井案幾上那等待月光的月餅,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最柔軟也最酸楚的鄉愁。
這座名為“邦寨民居”的祖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靜臥于邦寨村中部。其建筑格局嚴謹而靈動,為三間一進一天井兩重檐高封火墻圍護式,包含古樸門樓、精巧天井、對稱廂房及巍然正屋,建筑面積約330平方米。八字門洞開,門楣上“書香第”三字墨痕猶勁,無聲訴說著屋主昔日的風雅。步入天井,鵝卵石精心鋪就的吉祥古泉幣圖案,歷經百年踩踏,紋路清晰依舊。目光所及,玲瓏剔透的花窗欞格、栩栩如生的雀替與象鼻木雕,技藝精湛,保存完好;山墻翹角如飛鳥展翼,檐頭彩繪蒙塵未掩斑斕古韻。整座建筑骨架深藏徽派法度——嚴謹軸線、對稱布局、高聳封火墻是其根基;而靈動飛揚的翹角與充滿黔東南風情的裝飾細節,則為它注入了獨特的民族建筑之魂。這些細節不僅是清代工匠智慧和技藝的結晶,更是研究徽派建筑與西南少數民族建筑藝術交融的珍貴活體樣本。正因如此,2022年,“邦寨民居”被列入錦屏縣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這座承載歐陽家族幾代人記憶的百年窨子屋,在時代變遷中漸顯老態。人去屋空后,濕氣悄然侵蝕著精美的木構,雨水沖刷下墻體日益斑駁,屋頂瓦片在年復一年的風雨中殘損滑落。缺乏日常呵護,這座建筑如同遲暮老者,在時光沖刷下面臨嚴峻的存續危機,岌岌可危。
“我們深知國家對文物保護高度重視,僅憑一己之力,難以讓這座百年老屋重煥生機。”歐陽可飛道出了家族共同的心聲與憂慮。面對老宅的困境,歐陽家族做出了飽含深情與遠見的決定:唯有借助國家力量,在政府的參與和統籌規劃下,才能真正保護好、利用好祖宅,讓這份厚重遺產在新時代的鄉村圖景中重獲新生。
懷著對文脈傳承的赤誠與對未來的期許,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協調下,2024年10月23日,經由歐陽可飛的父親、三叔、晚叔三位家族長輩同意,將這份祖傳百余年、凝聚著無數家族情感與記憶的珍貴遺產——“邦寨民居”,無償捐贈給敦寨鎮人民政府。一紙捐贈文書,承載的是沉甸甸的文化責任與家族大義。
捐贈完成,標志著“邦寨民居”保護新篇章開啟。錦屏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及時啟動保護修繕工作,對因大雨導致坍塌的部分圍墻作了初步的清理保護;2024年12月,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會同錦屏縣文物事業發展中心開展公益性實地勘察工作,制定詳細的保護修繕方案并上報,為后續系統性、搶救性的修繕工程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自捐贈至今近一年光景,歐陽可飛的心始終牽系著老宅,與敦寨鎮人民政府、錦屏縣文物事業發展中心保持著密切聯系,關注保護與研究的每一步進展,積極提供家族史料,全力配合相關工作的開展。“我們期待能把老宅修繕好,讓這座窨子屋成為傳承文化、弘揚文明的重要載體,成為展示地方特色、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平臺,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歐陽可飛說。
據悉,錦屏縣將統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邦寨民居”,著力打造“家庭博物館”,充分吸納歐陽家族的文學作品、榮譽證書等資源,生動詮釋“書香傳家”的深刻內涵。該館將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發揮文物在公眾教育和文化傳承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讓百年祖宅沉淀的智慧與風骨,繼續照亮后來者的心靈歸途。(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