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農職院思政教師赴海雀村開展實踐研修 追尋楷模足跡 筑牢育人初心

為進一步推動學院思政課建設高質量發展。8月18日至20日,貴州農業職業學院組織37名思政課教師赴“時代楷模”文朝榮精神發源地——赫章縣海雀村,開展為期三天的實踐教學研修活動。通過沉浸式學習鄉村振興典范經驗,為思政課堂注入鮮活素材與精神動能。
紅色尋訪:在陳列館印記中追溯精神源流
走進文朝榮精神陳列館,全體教師首先莊嚴重溫入黨誓詞,錚錚誓言回蕩在展館上空,拉開了此次紅色尋訪的序幕。在講解員的細致引導下,泛黃的老照片定格著海雀村曾經“種一坡收一籮”的貧瘠歲月,銹跡斑斑的舊農具訴說著村民與貧困抗爭的艱辛,而對比鮮明的生態數據——從森林覆蓋率不足5%到如今的77%,清晰勾勒出村莊從“苦甲天下”到“林茂糧豐”的蝶變軌跡。
貴州農職院思政教師赴海雀村開展實踐研修 追尋楷模足跡 筑牢育人初心。
《海雀記憶》展區內,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住房變遷史”現場教學同樣引人深思。從四根木頭支起的叉叉房、寒風可穿的茅草房,到勉強遮風擋雨的土墻房,再到如今窗明幾凈的灰瓦白墻黔西北民居,實物陳列與場景復原相結合,生動展現了海雀村住房條件的迭代升級。教師們仔細觀察每一處細節:叉叉房里的土炕鋪著破舊草席,茅草房的屋頂留有修補的痕跡,而現代民居中液晶電視、節能冰箱等家電一應俱全。這些變化,正是海雀村在黨的領導下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也讓大家在歷史印記中觸摸到了精神根脈,在變遷軌跡中讀懂了時代答卷。
實地體悟:在巡山足跡中感悟奮斗力量
沿著文朝榮老支書當年踏遍山野的巡山路線,教師們一步步走過“發祥樹—希望臺—風雨廊——生命泉”。在“發祥樹”下駐足,觸摸著樹干上斑駁的歲月痕跡,仿佛能聽見老支書“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種好樹”的鏗鏘誓言;登上“希望臺”遠眺,郁郁蔥蔥的林海與錯落有致的村莊交相輝映,眼前的綠意盎然與史料中“荒山禿嶺”的描述形成強烈沖擊。
行至警示林前,“砍樹容易栽樹難”的生態箴言刻在石碑上,更烙印在教師們心中。大家駐足凝思,從海雀村“先砍后栽”的曲折歷程中,深刻認識到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接受了一場生動的生態文明警示教育。在文朝榮故居,煤油燈的微光仿佛仍照亮著老支書伏案規劃的身影,舊蓑衣上的補丁記錄著他風雨無阻帶領村民種樹的日夜。全體教師向老支書塑像獻花鞠躬,深切緬懷這位用一生踐行初心的共產黨人。
貴州農職院思政教師赴海雀村開展實踐研修 追尋楷模足跡 筑牢育人初心。
教學相長:在成果展示中凝聚育人共識
研修尾聲,四堂精心準備的“微思政課”現場展示為此次活動畫上圓滿句號。教師們分四個小組,以“初心傳承與使命踐行”為主題,將研修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轉化為課堂教學素材。生動的案例、深刻的思考、鮮活的表達,展現了思政教師將紅色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的能力與智慧。
“這次研修讓我們找到了思政課的‘活教材’。”教師們紛紛表示,海雀村的每一棵樹、每一間房、每一個故事,都是最生動的教學素材。大家一致認為,將把此次研修收獲轉化為教學動力,把文朝榮精神融入課堂教學,讓更多鮮活的實踐案例走進課堂,讓思政課真正成為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金課”,進一步引導學生扎根大地、知農愛農,為服務鄉村振興培養更多可堪大用的優秀人才。(圖/文 何騰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