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金沙:“南渡烏江·紅色印記”紅色研學 讓開學季別樣“紅”

90年前,中央主力紅軍在這里勝利南渡烏江,跳出了敵人部署的合擊圈,把幾十萬敵軍甩在了烏江北岸;90年前,“龍潭三杰”之一的錢壯飛烈士犧牲在這里……
金沙縣蘊藏著厚重的紅色資源,紅軍在此突破烏江天險、播撒革命火種。新學期開學前夕,金沙縣面向教育系統黨支部書記、校長,以一場“南渡烏江·紅色印記”研學活動,讓本土紅色資源“活”起來,既為教育工作者充能,更繪就“紅育興產”新圖景。
紅色主題音樂會現場。黃源匯攝
從“入景”到“共情” 紅色體驗步步走心
研學隊伍首站直奔沙土鎮胡家大院——這座見證紅軍南渡烏江戰略部署的老宅院,一踏入便滿是歷史厚重感。展柜里,紅軍牛皮公文包的磨損紋路、“聲東擊西”作戰手稿的清晰字跡,無聲訴說著1935年的崢嶸歲月;復刻作戰沙盤前,講解員還原戰士們“冒著刺骨江水勘察渡口、連夜制定作戰計劃”的細節,圍站的校長們聽得入神,輕觸展柜去感受“歷史溫度”。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在南渡烏江壁畫墻下響起《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合唱,歌聲讓歷史場景愈發鮮活。鏗鏘有力的旋律與古院的青磚灰瓦相映,不少人不自覺地跟著節奏揮動雙手,眼前就好像浮現出紅軍突破烏江天險的畫面。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共情的場景。
金沙教育研究院附屬第三實驗小學校長邱淼說:“從現場這些電報中,我們能夠讀取出當時的一種更真實的情景,這種參觀的方式是比較好的。”
而錢壯飛烈士陵園作為此次研學的“精神地標”,以莊重而深刻的體驗,讓教育工作者們接受了一次直擊心靈的思想淬煉。在莊嚴肅穆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兩名研學代表敬獻花籃,全體人員肅立默哀,陵園內唯有微風拂過松柏的聲響,那份對英雄的敬意在靜默中愈發濃厚。
研學人員在中央紅軍南渡烏江梯子巖渡口聆聽歷史。彭垚攝
默哀結束,領誓人高舉右拳,全體黨員齊聲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鏗鏘有力的誓言穿透林間,既是對初心的回望,也是對育人使命的重申。
金沙縣第二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陳世凱告訴筆者:“我想,這次活動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尤其是在錢壯飛烈士墓前重溫入黨誓詞的這個環節,對于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來講,都是一次重新叩問初心,更加堅定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信仰的一個過程。”
最讓人難忘的是崎嶇的紅軍步道——初秋午后,驕陽似火,石板鋪就的小路陡峭難行,路上還復刻了“槍林彈雨”等行軍場景。
才走20分鐘,大家的衣衫就被汗水浸透,有人扶著欄桿喘氣,有人擦著額頭的汗,親身感受到這份不容易。腳下的酸痛,讓大家對偉大長征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途中大家還觀看了與錢壯飛烈士相關情景劇的深情演繹,讓沉浸式體驗更進一步。
精彩的花燈戲。楊洋攝
金沙縣鼓場街道民辦幼兒園第一黨支部書記陳啟豐說:“重走長征路,讓我感受到了當年紅軍的不容易。今天這條路還是修過的,我們走起來都很艱難,可以想象到,當年紅軍走完并取得勝利有多難。我們要把這種堅定的信仰和精神傳承下去,讓孩子們永遠記得。這種紅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大塘渡口的傍晚體驗,更是將紅色研學與本土民俗、生活場景巧妙融合,讓活動既有精神高度,又有生活溫度。剛用過“紅軍餐”,陣陣歡快的鑼鼓聲便撲面而來——后山花燈戲早已搭好戲臺,演員們用金沙方言唱腔,演繹紅軍路過當地時,百姓送糧送水、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
夜幕降臨,渡口草坪上的燈光緩緩亮起,紅色主題音樂會拉開帷幕。本土歌手先后演唱《天安門上升國旗》《把一切獻給黨》《歌唱祖國》等經典曲目,熟悉的旋律響起時,研學人員紛紛起身加入合唱,歌聲、掌聲與烏江的流水聲交織在一起,在河谷間久久回蕩。
金沙縣第十二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劉朝敏說:“當夕陽的余暉為草坪鍍上一層金色,當紅歌的旋律在空氣中流淌,我忽然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音樂會,那些被歲月打磨得發亮的紅歌,此刻正以全新的姿態,在年輕一代的歌聲中煥發出別樣的生命力。”
不止“學歷史” 一場研學激活三重價值
此次研學活動,遠不止于重溫歷史,更是成功搭建起“紅色資源—校園教育—縣域經濟”的聯動鏈條,激活教育傳承、文旅發展和精神賡續的三重價值。
從教育層面看,它精準回應了“教師對本土紅色歷史了解不深”的現實痛點。參與活動的校長和教師們帶回學校的,不再只是照片與筆記,更是真實可感、生動鮮活的教學素材與情感體驗。
研學人員正在經過崎嶇的紅軍步道。黃源匯攝
金沙縣禹謨鎮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王平告訴筆者:“這些紅色研學基地可以讓老師、學生和家長們在我們本縣內就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紅色文化,紅色故事,真的很好。”這意味著新學期的課堂上,孩子們可以唱著《長征組歌》,聆聽發生在家門口的紅色故事,讓紅色教育真正接地氣、入人心。
從經濟層面看,研學活動有效串聯了胡家大院、錢壯飛烈士陵園、紅軍步道等紅色點位,并將其有機融入縣域三條旅游精品線路之中,為“紅育興產”提供了實踐路徑。此次活動將吸引更多師生團隊走進金沙,從而帶動本地餐飲、住宿、交通等消費增長,為區域文旅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從文化傳承的維度審視,教育工作者們通過親身的沉浸體驗,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和詮釋者。未來,當他們再次向學生講述“長征精神”與“抗戰精神”時,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復述,而是能夠結合自己在胡家大院的合唱、在步道上的汗水、在渡口旁的感動,讓紅色基因可觸可感,真正扎根于青少年的成長之中。
金沙縣第十二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劉朝敏說:“這次紅色研學,真是讓我們越走心里越亮堂。看著那些老物件、聽著那些老故事,突然就明白了,我們教孩子愛國,不是空泛的話,就是要把這些真真切切的歷史種子,種在他們心里。尤其是作為幼兒園老師,更應該把紅色教育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在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中成長。”
“我想,這一次紅色研學活動以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考。尤其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在想,該如何把家鄉的這種紅色教育資源和我們的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讓孩子們能夠通過紅色教育賡續紅色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金沙縣第二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陳世凱說。
研學人員在胡家大院合唱《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彭垚攝
此次研學活動,正是金沙縣深化“紅育興產”工作的一次生動實踐與有力探索。依托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稟賦,金沙不僅承載著厚重的革命記憶,更展現出將歷史血脈轉化為育人資源與發展動能的堅定決心,正逐步讓每一處紅色地標真正成為“育人的課堂”,讓每一次研學體驗切實轉化為“發展的契機”。接下來,金沙縣將繼續優化研學模式,深入挖掘和整理更多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金沙教育研究院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潘向明表示:“我們以后要帶著孩子去打開我們金沙土地上的紅色教科書,去研究它、去踐行它。同時,要充分利用這樣的資源,讓我們的老師來研讀這本書,讓大家懂得歷史、牢記歷史,為國家多作貢獻。”
金沙縣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雷玉說:“這次紅色研學活動有助于幫助我們開發更加豐富的紅色文化地方教材,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金沙的紅色文化,培育他們自強、獨立、自信的主人翁精神,從而更加地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當研學隊伍帶著滿滿的收獲返程時,烏江的流水仍在靜靜流淌——它見證過90年前的紅軍南渡,也正見證著今天金沙用紅色資源書寫的“新故事”。這場初秋的研學,或許只是一個開始,在“以紅育人、以紅興產”的道路上,金沙還將演繹更多精彩。(黃源匯、彭垚、楊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