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筑夢”傳紅色 “寰宇青耕”踐初心
——貴州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師生前往甕安縣開展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為學習紅色歷史、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指示,貴州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組織“紅星筑夢”與“寰宇青耕”兩支實踐隊,于2025年8月赴黔南州甕安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圍繞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宣講與展演、非遺體驗、產業調研等多個主題,扎實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項目。
重走長征路段。
追尋紅色足跡,筑牢信仰之基
實踐隊員深入黔南州甕安縣的猴場會議紀念館、江界河鎮強渡烏江戰斗紀念地等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多種形式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在猴場會議紀念館,大家通過現場講解和文物觀摩,深刻理解了會議的重大歷史意義。踏上江界河畔的長征路段,隊員們重走紅軍強渡烏江的足跡,實地感受天險之峻和戰斗之艱。
此外,實踐隊前往江界河鎮福民社區開展了以“長征故事伴我行,少年勵志報祖國”為主題的宣講與展演活動,通過“講、頌、答、唱”四種形式,讓紅色故事“活”起來。在宣講環節,采取“理論二人講”的形式講述猴場會議與冷少農烈士的紅色故事,引導社區的孩子們在歷史故事中踐行初心使命;在展演環節,實踐隊員深情朗誦《少年中國說》,讓社區孩子們感受少年擔當的力量,并圍繞歷史與紅色故事設置趣味性題目,引發社區孩子們踴躍搶答,現場掌聲、笑聲不斷,展演在實踐隊員與孩子們合唱的《明天會更好》歌聲中圓滿結束。
走訪調查。
非遺體驗映初心,走訪調研踐真知
為深入了解當地非遺資源,實踐隊員前往草塘古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傅仕春的講述中了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草塘火龍與高臺舞獅的文化。傅師傅介紹說,火龍與高臺舞獅自唐代傳承至今,每一招每一式都凝聚著祖輩們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期盼。它們不僅是一種民俗表演,更承載著人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景,傳遞著對盛世太平、幸福生活的永恒祈愿。在傅師傅的指導下,實踐隊員嘗試舞龍舞獅,感受傳統技藝的活力與深厚文化內涵。
黃粑制作。
隨后,實踐隊前往地方企業甕安縣阿鄉食品公司,參與省級非遺食品黃粑的制作全過程,從磨漿、稱重、壓型、包葉到蒸制,聆聽傳統工藝背后的匠人故事,領悟地域美食所承載的文化記憶。“我們的黃粑,是祖輩一代代傳下來的手藝,每一道工序都堅持純手工制作,為的就是這份讓人放心的味道。在我們看來,做食品如同做人,心正了,東西才能正。我們守的不只是技藝,更是老一輩傳下來的那份良心與精神。”黃粑制作第五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何艷說。
為進一步了解當地鄉鎮發展狀況,實踐隊還通過座談會和入戶調研等方式探尋當地文旅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作用。在江界河鎮黨政服務中心,黨政辦公室副主任舒青俊為實踐隊員們詳細介紹了當地的地理環境、產業布局、民生發展等概況,并針對隊員們提出的江界河鎮紅色文化資源與猴場會議會址聯動發展、活動規劃與開展難題等問題逐一解答。隨后,實踐隊員深入社區開展調研,在與當地百姓嘮家常的過程中,通過問卷和訪談詳細了解當地紅色文化和非遺的傳播情況與發展現狀。
復盤反思促成長,凝心聚力啟新程
活動尾聲,實踐隊組織召開總結交流會。會上,隊員們踴躍發言,結合連日來的紅色研學、非遺體驗與走訪調研等,坦誠反思了在調研方法、溝通技巧及團隊協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分享了個人最深刻的見聞與體悟。指導老師也對本次活動的整體成效與隊員表現作了全面總結,充分肯定了大家在實踐中展現的實踐熱情與團結協作精神,并鼓勵同學們將這份收獲轉化為未來學習與成長的動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服務社會。
紅色故事宣講。
同學們紛紛表示,此次“三下鄉”不僅深化了自己對社情民情的認識,更在實踐鍛煉中提升了綜合素質。未來將始終牢記“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繼續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重走紅軍長征路,在烏江天險畔聆聽革命故事,我深受震撼。紅色基因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先烈們用生命鑄就的精神豐碑。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定將這份信仰傳承下去,砥礪前行。”王梓涵說。
舞龍。
“舞動火龍、體驗黃粑制作,讓我深感非遺的魅力與傳承的艱辛。每一門手藝都承載著祖輩的智慧與期盼。這次實踐激勵我要更主動地去了解、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護民族的根與魂。”齊林森說。
“深入基層走訪調研,與鄉親們面對面交流,我才真正理解了‘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次‘三下鄉’鍛煉了我的能力,更讓我明白了青年的責任——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所學服務社會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李炎說。(圖/文 貴州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