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萬山:一磚一瓦“議”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62歲的羅世忠蹲在村里文化長廊的木質廊柱前,粗糙的雙手輕輕撫過杉木表面,隨后舉起錘子,精準地敲擊在鑿子上。清脆的敲擊聲在晨霧中傳得很遠,木屑紛飛,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杉木香氣。
黃道鄉白屋場村村民羅世忠自發參與文化長廊修建。
羅世忠的手指因常年勞作而有些變形,但握鑿的姿勢依然穩健。“做了幾十年木工,這件作品最為特別。”老人聲音里帶著自豪。作為村里頗有資歷的木匠,他本該安享晚年,卻主動請纓負責村里文化長廊的木作工程。連續半個多月,他總是第一個到工地,最后一個離開。
這個正在崛起的文化長廊,源自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黃道鄉白屋場村創新的“院壩會群眾議事”機制。過去,村里公共活動場所匱乏,村民晚飯后除了看電視玩手機和串門,幾乎無處可去。如今,通過三輪院壩會商議,500余名村民踴躍建言,最終確定了涼亭、文化長廊和道路改造三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議事機制激發了村民共建家園的熱情,村民們不僅自發捐贈了全部建設資金與物資,還自發組成施工隊,有力出力,有技獻技。
黃道鄉白屋場村道路施工現場。
“以前從來沒想過,我們村也能有這么好的活動場所。”正彎腰砌磚的劉大姐抹了把汗,笑著對身旁搬材料的鄰居說道。話音未落,又俯身將一塊磚頭穩穩鋪上。施工現場村民們分工明確、配合默契,“這個地方可是咱們你一磚我一瓦‘議’出來的!”
在大伙的談笑聲中,話題從家長里短說,長廊建成后散步乘涼,語氣中滿是期待。一磚一瓦的背后,不僅是全村的共同心愿,更是村民們用雙手壘起的濃濃鄉情。
黃道鄉白屋場村道路施工現場。
目前,白屋場村兩座涼亭已全部竣工,文化長廊已完成主體框架,兩處道路正在加緊施工。對于未來的生活,村民們充滿期待。來年,這里將響起喧天的鼟鑼聲,舞龍燈將在這里翻飛起舞;孩子們有了安全、開闊的玩耍空間;婦女們已經開始籌劃組建秧歌隊。
白屋場村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條“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路徑。通過構建群眾議事機制,有效激活了村莊的內生動力,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主體。這個由村民自己“議”出來、一磚一瓦建起來的長廊,不僅將成為村里新的文化活動中心,更見證了基層民主自治在鄉村振興中綻放的生機與活力,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注入了鮮活樣本。
夕陽西下,羅世忠收拾好工具,望著初具規模的文化長廊,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圖/文 楊雪東、丁飛瓊、吳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