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一扇通往千年時光隧道的大門!黔西南州博物館帶你探尋跨越千年的文化根脈

初秋時節,天高云淡,空氣中彌漫著桂花的芬芳。
走進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館,仿佛推開一扇通往千年時光隧道的大門。館內莊重靜謐,燈光柔和地灑在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上,它們在訴說著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
銅車馬。
“這件制作精美的銅車馬,它的澆鑄技術和工藝,與中原地區同時期的文物一脈相承,但它卻是在西南山區馳騁奔走。充分說明,早在東漢時期西南地區與中原各地就已經有了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華民族不斷團結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開拓著祖國遼闊的疆域。”講解員向游客娓娓道來。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認真聆聽。
2022年,黔西南州博物館推出《夜郎的疑問——貴州漢代歷史文物展》,從黔滇桂交界處發掘、采集的先秦兩漢時期珍貴歷史文物中精選400余件,再現夜郎時期以及夜郎歸漢后的歷史篇章。講述黔西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生共榮,與中原文化始終保持著密切交往的故事,為游客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歷史文化盛宴。當年獲得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優勝獎。
博物館的布局別具匠心,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發展線索,將散落的文物精心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歷史脈絡。
撫琴俑。
造型精美的銅車馬、巧奪天工的搖錢樹、陶醉在音律之中的撫琴俑、深目高鼻的胡人吹簫俑、龍首昂揚的連枝燈、寒光隱隱的一字格銅劍……這些文物就是一部鮮活的史書,見證著西南地區不是文化的邊緣,而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交匯點。
游客置身其中,認真聆聽、仔細感悟、對話文物,探尋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根脈,從內心深處升華出對中華文化的自信,流露出對中華民族的自豪。
觸摸歷史。
“我把銅車馬組裝好了,跟展柜里的銅車馬一模一樣!”幾個小學生圍在電子屏前,興致勃勃地用觸控系統“組裝”和“拆卸”銅車馬的各個部件,通過親手拼裝,直觀地感知東漢時期的鑄造技術。
“太神奇了!古人沒有現代工具,怎么能造出這么精致的交通工具?”孩子們一邊操作,一邊興奮不已。
“文物‘活’起來了,孩子們親手‘觸摸’歷史,印象就更深刻了!”一旁的家長笑著說。
博物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可看、可聽、可觸摸、可感知的沉浸式體驗,讓珍貴文物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這種互動體驗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歷史知識,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
對話文物。
“原來我們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在2000年前的東漢就已經開始了。各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親緣關系,血脈相融、骨肉相連,是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來自山東青島的梁靜深有感觸地說。
一件件跨越千年的文物,不再是沉默的古董,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活態見證。它們在有力地宣告: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夜郎的疑問》自開展以來,共接待全國各地游客50余萬人次,成為了解黔西南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
“博物館的文物,不僅承載歷史,更喚醒記憶、啟迪未來。讓文物開口說話,讓歷史走進人心,堅定每個游客的中華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黔西南州博物館館長龍虎說。(文/圖 陳湘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