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火”到“防火”:花果園街面打架斗毆警情下降26.23%的背后
黃昏時分,蜂巢般的樓宇間電梯兀自轟鳴,載著歸人與外賣騎手在40層高的鋼架中反復升降。樓下便利店霓虹初亮,操著各地口音的人流從地鐵站涌出,迅速淹沒在縱橫天橋與24小時不歇的餐飲招牌下……
凌晨2點,貴陽花果園中央商務區5號樓前,劉海波的炒飯攤仍飄著熱氣。鐵勺與鐵鍋碰撞聲中,三五成群的白領和年輕人說笑用餐,不遠處閃爍著紅藍警燈的巡邏車與這一幕靜好畫面相映成趣。
民警對群眾做安全知識宣傳。石海歡攝
“以前根本不敢想能這么太平。”劉海波舀起一勺金黃蛋液倒在鐵板上,滋滋作響聲中抬起下巴指向路口,“那時候天天有喝醉的打架的,警車一來就好幾輛,我這攤子都得往后挪。”
作為貴陽最大的開放商圈和新興城市綜合體,花果園片區近年來以其密集的樓宇、活躍的夜經濟和復雜的流動人口結構考驗著城市治理能力。但是在最新的數據中,花果園片區街面打架斗毆警情同比下降26.23%。這一變化背后,是一場從“事后處置”到“事前預防”的警務理念變革。

民警收到群眾送的錦旗。南明公安供圖
“最直觀的感受是警察總是在你需要前就在了。”
劉海波的記憶中,變化始于一個夏天。先是路邊多了盤查的警車,然后總看到三五成群的警察步行巡邏,“不像以前那樣開車轉圈,現在他們真是一條街一條街、一棟樓一棟樓地走。”

社區民警進家入戶了解情況。南明公安供圖
更讓他安心的是,這些警察每天晚上都能巡到凌晨,很多時候,夜市攤主們最擔心的醉酒客糾紛從“事發后報警等10分鐘”變成了“1分鐘內現場處置”。
南明公安分局治安大隊大隊長歐陽洋透露:“在全面對標花果園重點整治工作中,我們高質量開展花果園區域巡邏防控工作,遏制花果園區域打架斗毆高發的態勢,通過切實將‘五抓’落實到花果園整治工作中,從抓好防范街面盜竊、街面打架斗毆等各類街面違法犯罪入手,落實警情、案情研判,常態化‘見警車、見警燈、見警察’。今年以來,累計投入巡邏警力32487人次,車輛11168臺次,盤查123187人次。”

快反點民警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南明公安供圖
針對夏季夜間治安特點,南明公安分局以繁華商貿區、“夜經濟”活躍區、網紅打卡點、小吃夜市等人員密集場所為重點,設置了6個“警務快反點”、7個高臺點位、3個武裝卡點,精準覆蓋花果園全區域。每個警務快反點位都配備了警用摩托車、單警裝備、臂盾、4G對講機、執法記錄儀、移動警務終端等裝備。數字化裝備可與分局情報指揮中心實時對接。同時,設置軍警聯勤點位,根據人流變化情況,在花果園人工湖開展軍警聯勤巡邏工作。
軍警聯勤點位。石海歡攝
不僅腳下的步子變多,工作的方法也在創新變化。依托綜治中心平臺,南明公安分局通過治綜系統進行矛盾規范辦理,實現調處、推送綜治中心、回訪、協同、研判調級系統留痕,辦理質效一鍵監測,落實好矛盾糾紛的閉環處置。同時,充分運用“多所聯動、警調銜接”機制,發揮派出所糾紛調解室、社區警務室等作用,公安、司法等多部門聯動推送矛盾糾紛化解。

民警為群眾調解矛盾糾紛。南明公安供圖
這種前置干預模式效果顯著。治理行動以來,花果園片區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2.38%,矛盾糾紛化解率高達98.2%,治綜系統重點級和關注級矛盾糾紛回訪率均為100%。
“警察來了,生意都變好了。”
警務模式的改變也在重塑商家的經營生態。“以前晚上10點后我就不接單了,不是不想賺錢,是怕遇到鬧事的。”在花果園經營燒烤店的李明堂說,如今夜間訂單占到他全天營業額的60%,“警察來得勤,醉漢鬧事少了,享受夜生活的顧客也愿意待得更晚。”
“最開始商家都覺得我們是來找麻煩的,情緒抵觸,現在不一樣了。”花果園派出所教導員何城說,警方與轄區夜市餐飲、娛樂場所建立了“平安聯盟”,特定社會場所累計安裝平安黔哨389家,同時定期培訓保安人員沖突調解技巧。“我們要讓經營者成為治安治理的參與者,而不只是被保護對象。”
民警到轄區商戶安全提示。石海歡攝
更值得一提的是“商家聯防”機制。民警相鄰的商家編成聯防小組,一旦某家店出現糾紛,相鄰商家的安保人員會第一時間前往支援,在民警趕到前控制事態。“我們都是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一家酒吧的保安隊長說,“一家出事,周邊都受影響,所以大家特別愿意互相幫忙。”
這種共治思路帶來意外收獲——旅游季以來,花果園夜經濟營業額同比顯著增長,而涉商戶的警情反而有所下降。“平安才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何城說。

民警到轄區商戶進行安全檢查。石海歡攝
從“滅火”到“防火”的治理哲學,變化背后是一場深刻的警務理念變革。
“過去評價警務工作好壞,主要看破案率、拘捕數;現在更看重如何減少發案。”南明公安分局情報指揮中心主任周躍坦言,這種轉變初期遭遇過不少質疑,“有人說警察變成‘居委會大叔’,還有人更是說現在的警察不像警察了,但數據確實證明了預防警務更能提升群眾安全感。”
民警處理群眾求助。石海歡攝
花果園重點整治工作的實踐體現了一種治理現代化轉型:從傳統‘滅火式’治理轉向現代‘防火式’治理,其核心是將治理關口前移,通過精準預測和高效協同消滅發案萌芽。隨著街面打架斗毆警情的下降,民警得以從連續不斷的警情處置中解脫出來,更加專注于社區工作和治安防范,形成了良性循環。
花果園的夜晚依舊人聲鼎沸,但曾經刺耳的沖突聲正在被城市的煙火氣所取代……
在這片占地6000畝的土地上,一場安全治理的深度變革悄然發生,它的改變正在訴說:善治不言,在于防患于未然;平安無聲,百姓無憂即心安。(錢姿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