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民文
- English
- 網(wǎng)站無障礙
- 舉報

- 登錄
貴州民族大學駐村書記李紹華:攜母守土踐忠孝 學術扎根助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xiāng)村必振興。在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高校智力資源正成為賦能鄉(xiāng)村發(fā)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鄉(xiāng)村振興的決策部署,以人才振興為抓手,組織廣大教師奔赴貴州省黔東南州鎮(zhèn)遠縣,開展組團式對口幫扶工作,讓高校的“含智量”轉化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含金量”。
李紹華是一位從云南農村走出來的學者,現(xiàn)在貴州民族大學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工作。2023年,李紹華懷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信念,奔赴貴州省黔東南州鎮(zhèn)遠縣金堡鎮(zhèn)冽洞村駐村。
一邊是駐村幫扶的重任,一邊是對70多歲母親的牽掛,這位學者型第一書記做出了溫暖選擇——帶著母親一同扎根鄉(xiāng)村。在冽洞村的日子里,他既是照料母親的孝子,也是為村民修橋補路、助銷農產品的“貼心人”,更是未停學術深耕、將田野調查融入課題研究、牽頭撰寫村史村志的研究者。
從云南彝村到貴州黔鄉(xiāng),李紹華以“忠孝兼顧”的行動、“知行合一”的堅守,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沃土上,既書寫著為民服務的駐村答卷,也詮釋著新時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人生價值。
家國與親情的雙向奔赴:兼顧事業(yè)追求與孝親實踐
李紹華出生于云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滇川交界金沙江畔的彝村阿別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自己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2016年,從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畢業(yè)后,選擇舉家遷往貴州,投身于貴州的發(fā)展建設。李紹華希望在貴州這個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的省份,將自己所學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和地方建設需求。
自從工作以后的20年來,李紹華就把母親接到身邊照顧,到貴陽也不例外。到鎮(zhèn)遠駐村以后,他一忙起來就沒法經常回家,一邊是年邁的母親在家總牽掛著他在村里的生活,讓他始終放心不下;另一邊,妻子工作本就忙碌,還要兼顧孩子,實在難以分出更多精力照護老人。于是,李紹華做了個決定:把母親接到冽洞村,這樣既能專心駐村幫扶,又能守在母親身邊盡孝,解決“兒行千里母擔憂”這一難題。

李紹華和母親的合影。
這個決定,意外地讓母親找回了最熟悉的生活節(jié)奏。操勞了一輩子的老人,對土地的感情早已刻進骨子里,剛到村里沒幾天,就閑不住了。任憑李紹華怎么勸說,她都堅持找來4畝地,種上水稻、辣椒、油菜、土豆、黃豆、小米、紅苕、花生等農作物,還先后養(yǎng)了兩頭牛、兩頭豬。農閑時,更是跟著村里的鄉(xiāng)親們一起上山挖藥材,日子過得充實又自在。看著母親樂在其中的樣子,李紹華也不再阻攔,每當工作之余,他就主動去田里幫母親打理農活、照料家里的家禽家畜。

李紹華的母親在公路邊砂石地里的油菜大豐收。
回鄉(xiāng)的年輕人,遠遠地看到陌生的大叔和奶奶在田里干活,就問“那在放牛割草、挖土種地的倆人是誰?”村民會說:“這是貴州民族大學來的教授書記李紹華和他的媽媽。”這也無形中提高了群眾對駐村第一書記李紹華的知曉率。
平時,李紹華的媽媽會用自己種油菜的收入給村里的孩子買文具,與村里的老人們相互串門、吃飯、交流農事經驗,甚至買零食也要跟老人們一起分享,與村民們打成一片。這讓村民們非常感動并喜歡上了這位來自外鄉(xiāng)的老人。李紹華坦言,原本計劃兩年駐村期結束后,與母親一起回到貴陽,但他結束駐村后,媽媽仍堅持要繼續(xù)“駐守”村里,她舍不得自己種的地、養(yǎng)的牲畜和沒有成熟的莊稼,更舍不得村里的鄉(xiāng)親們。
在村里人看來,李紹華雖然是大學教授,但他卻扎根鄉(xiāng)土,跟著大家一起在地里勞作,真心實意地為村里辦實事、愛鄉(xiāng)親。這份質樸與真誠,早已讓村民們打心底里敬佩他。就這樣,李紹華這位孝心學者攜母駐村的事跡,一傳十、十傳百就在十里八鄉(xiāng)傳開了。

李紹華的母親在田地里插秧。
田野與文本的雙向建構:兼顧駐村工作與學術研究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是李紹華在駐村工作交流會上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也是他兩年駐村生涯的真實寫照。
盡管全職駐村,李紹華并未放棄學術研究和科研工作。他申報的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選題“彝族古歌整理與研究”由曾經擔任貴州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和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的張學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獲批立項并獲80萬元經費資助(項目編號:19JZD031),他主持其中子課題“云南彝族古歌整理與研究”,于駐村期間的2024年底課題順利結項。
與此同時,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彝語成語詞典編纂”(經費20萬元,項目編號:22XMZ025)在駐村期間取得重要進展。此外,他完成的《云南彝族古歌·羅婺卷》書稿和正在編撰的《彝語成語詞典·羅婺卷》,都是將田野調查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典范。
因為2019年和2022年兩個項目立項,他被別人稱為“三年兩桂冠”“科研小王子”。這些稱號既是對他學術能力的肯定,也體現(xiàn)了他在繁忙駐村工作中依然保持學術追求的執(zhí)著精神。
更令人欽佩的是,他將學術目光投向了冽洞村,從2025年2月開始與駐村隊員收集材料,撰寫200多頁的《冽洞村史村志》,目前已完成90%的工作量。

李紹華(左二)在冽洞村村志籌備會中開展工作。
李紹華說:“挖掘和保護冽洞村的村史、地名和文化,不僅體現(xiàn)了學術價值,更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因為它是一份對過去的總結,保存了不可再生的歷史記憶,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鄉(xiāng)村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特色。對未來,它是一塊基石,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文化自信和歷史智慧。它是一部小村莊的‘大歷史’,是安放鄉(xiāng)愁的容器,更是邁向未來的底氣!”
星空與麥穗的雙重觀照:兼顧理想主義與務實精神
一開始,李紹華懷揣著助力鄉(xiāng)村發(fā)展的愿景奔赴冽洞村,同時他也深知,遠大的目標難憑空想實現(xiàn)。面對理想與基層實際的差距,他沒有遲疑,決定將仰望星空的理想化作俯身大地的務實行動。
初到冽洞村的第一天,李紹華不顧長途奔波的勞累,在貴州民族大學派駐鎮(zhèn)遠縣駐村工作隊副隊長、秀地村第一書記周慶偉與其他駐村第一書記龍昭寶、張雄等同志的陪同下,向村“兩委”了解情況、熟悉村情。為了盡快融入駐村幫扶工作,駐村第二天他就與村“兩委”陽廣東、田瑞平同志到冽洞村打場收集油菜籽,將打包好的油菜籽扛運至村倉庫,村民們都夸他勤勞肯干。

李紹華幫群眾收油菜籽。
在冽洞村的日子里,李紹華干的實事,村民們都記在心里。村里路不好、橋有破損,他就牽頭修橋補路;溝渠堵了、壩子壞了,他就組織修溝打壩,把猛塘溝渠也修得整整齊齊。他還借著高校的資源幫村民賣東西,讓學校教職工買村里的大米、土豆,給農產品找銷路。知道村里缺物資,又從學校爭取來電腦、打印機,還有體育器材、學習用品,價值數(shù)萬元。這些實實在在的幫助,讓冽洞村的群眾真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
一路行來,李紹華的身份在變,但初心未改。這位共產黨員知識分子將個人學術追求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服務鄉(xiāng)村,又在鄉(xiāng)村實踐中豐富學術研究,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在冽洞村的青山綠水間書寫著新時代的鄉(xiāng)村振興答卷。(文/羅梅、陳明月、龍艷 圖/受訪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wǎng),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