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關于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的實施意見
各市(自治州)有關議事協調機構,省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
為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有效應對外部沖擊和經濟下行、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實現勞動者提技增收,按照《國務院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關于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的指導意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的通知》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現就貴州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制定以下實施意見。
一、工作目標
2025年至2027年,以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統攬,以“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為牽引,以就業培訓聯盟為抓手,堅持“按需培訓、確保質量”工作原則,統籌各類培訓資源,聚焦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和就業重點群體,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00萬人次以上,破解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促進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增收、技能成才。
二、聚焦重點領域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
(一)先進制造業領域。聚焦“六大產業基地”發展及重點產業用工需求,發揮裝備制造、磷化工、新能源汽車、輕紡、醬香白酒等就業培訓聯盟作用,根據“四張清單”及聯盟急需緊缺工種,累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8萬人次,不斷壯大“貴州技工”人才隊伍。(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委網信辦、省國資委、省教育廳、省工商聯、省總工會等)
(二)“一老一小”領域。聚焦“一老一小”領域技能人才需求,大力開展養老護理員、醫療護理員、育嬰員、孤殘兒童護理員、長期照護師、家政服務員等生活服務業技能提升培訓,累計培訓15萬人次,打造“黔靈家政”技能品牌。(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醫保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教育廳、省婦聯等)
(三)鄉村振興領域。聚焦貴州省鄉村人才振興需求,圍繞糧油和重要農產品生產、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累計培訓農機手、種養殖能手、鄉村工匠、鄉村文化傳承人、鄉村建設和治理人才、鄉村建設工匠、鄉村主播等農村實用人才10萬人次,助力鄉村振興。(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商務廳、省教育廳等)
(四)文化旅游業領域。圍繞景區、度假區、鄉村旅游點、文博場館的講解員、導游及酒店民宿、餐飲、文創的服務人員等,開展解說服務、游覽組織、市場營銷、酒店服務、民宿運營、非遺傳承、智慧文旅、黔菜制作、旅游商品開發等培訓,累計培訓10萬人次,持續打造“黔旅工匠”“黔菜師傅”技能品牌。推動文物、非遺保護利用等技能人才培訓。(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省教育廳、省林業局、省婦聯等)
(五)數字經濟領域。圍繞大數據產業發展需求,發揮華為貴州培訓基地、省數字人才省級職業技能培訓基地、貴陽貴安大數據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引領作用,依托貴州省大數據人才實訓基地開展實訓,累計開展數據標注員、人工智能訓練師、數字技術工程師、數字化管理師等培訓2萬人次,創新打造“貴州智數”技能品牌。(責任單位:省大數據局、省委網信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教育廳等)
(六)交通運輸領域。圍繞公路、水運、鐵路、民航、郵政快遞等領域,開展綜合運輸服務、快遞、城市配送、網約車駕駛、維修、基礎設施養護等從業人員技能和安全素質培訓,累計培訓8萬人次。(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教育廳、省郵政局、民航貴州監管局等)
(七)低空經濟領域。圍繞貴陽貴安、遵義、安順等航天航空產業,發揮裝備制造就業培訓聯盟作用,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訓等方式,開展無人機操作、無人機整機總裝、零部件加工、低空航空器維護維修等低空產業及低空經濟場景應用培訓,累計培訓1萬人次。(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民航貴州監管局、省交通運輸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
(八)建筑業領域。圍繞建筑市場需求,更好地發揮建筑施工企業、建筑工人職業技能培訓考核機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實施單位作用,累計開展建筑工人、施工現場專業人員等培訓考核3萬人次。(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等)
(九)特種作業領域。共同規范特種作業安全培訓機構資質,支持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特種作業操作證書(含特種設備操作證書、建設施工特種作業操作證書)培養方案融合、內容標準互認,按照“考培分離”推動“一培雙考”。累計開展特種作業人員技能培訓、安全技能培訓等培訓考核30萬人次。(責任單位:省應急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能源局等)
三、聚焦重點群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十)加強輸入地聯動開展外出農民工異地培訓。不斷完善東西部技能協作機制,依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派遣公司及駐外勞務協作站點,聚焦黔籍人員較多的區域和企業,圍繞務工人員需求,采取鏈主企業組織、靈活累加培訓時長等方式,在廣東、浙江等省份試點開展異地培訓,推進校校、校企合作,累計開展500個“訂單班”。鼓勵貴州省務工人員積極參加輸入地市場化培訓,省外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特種作業證書的,按規定給予“證書直補”。(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教育廳等)
(十一)加強青年群體就業創業培訓。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根據職業規劃、求職意向自主參加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累計培訓7萬人次。就業培訓聯盟企業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行工學一體化、學徒制、項目化等培養培訓模式,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崗位核心技能、關鍵技術實操實訓,提升其就業技能水平。(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團省委等)
(十二)加強就業困難群體技能儲備培訓。對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易地搬遷人員、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退捕漁民、服刑人員、司法行政強制隔離戒毒人員等群體中有就業需求的人員提供“技能儲備包”,開展電焊、烹飪、電商、苗繡、手工藝制作等就業吸納強的培訓,累計培訓6萬人次,培訓后推薦就近就業。(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移民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司法廳、省婦聯、省殘聯等)
四、加大優質培訓能力和服務供給
(十三)常態化開展培訓需求摸排。各行業主管部門落實“管行業必管人才”要求,結合本行業生產、技術發展趨勢,按年度做好技能人才培養規劃,制定實施本行業領域培訓計劃,定期發布需求預測目錄,指導建立就業培訓聯盟并每季度報送“企業需求清單”。統一制作并公開懸掛“培訓意愿二維碼”,廣泛登記培訓需求。(責任單位:各市州相關議事協調機構、各行業主管部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民航貴州監管局等)
(十四)提升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建管用水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標準化建設,建立流程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運營管理等制度。推動優質基地與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深度融合,推廣“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模式,打造一批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技能勞務品牌。支持依托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建設特種作業考點。(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移民局、省大數據局、省能源局、省應急廳等)
(十五)發揮公共實訓基地作用。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支持,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壓實業主方管理責任,抓好問題整改,促進公共實訓基地公共性、公益性、開放性、綜合性等作用發揮。支持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提高培訓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縣域范圍內原則上不重復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行業主管部門等)
(十六)激發院校開展市場化培訓活力。支持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面向各類企業廣泛開展“訂單班”“定崗班”,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允許并鼓勵公辦職業院校開展有償性社會培訓,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辦學經費自主安排,也可作為績效工資來源。公辦職業院校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所取得的收入中發放給在職在編工作人員的勞動報酬,納入績效工資總量單列管理。(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等)
(十七)深化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制度改革。以就業培訓聯盟為基礎升級打造產教評技能生態鏈,落實“新八級工”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聯盟企業納入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范圍,提高職工持證比例和高技能人才占比。支持高技能人才按規定申報專業技術人才相應系列職稱和參加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學歷證書+技能等級證書“雙證書”行動。具有初級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含特種作業操作證書、特種設備操作證書、建設施工特種作業操作證書)的勞動者完成本職業(工種)中級工中長期就業技能培訓,符合條件的可直接參加中級工職業技能等級評價考核。支持各行業企業廣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積極營造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良好氛圍。(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應急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管局等)
(十八)推動技能水平和薪酬待遇雙提升。加快落實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政策,加大對國有企業技能人才薪酬激勵力度,推動企業將崗位價值、技能等級與工資待遇掛鉤,設立技能津貼、艱苦崗位津貼、班組長津貼等專項津貼單元;對高技能人才在晉升、培訓等方面給予適度傾斜;對高技能領軍人才探索實行年薪制、協議薪酬、項目分紅等多種激勵方式。讓勞動者在提升技能等級的同時實現收入的合理增長,形成提技能、穩崗位、增收入的良性循環。(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省國資委、省工商聯等)
五、加強組織保障和資金監管
(十九)構建高效協同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省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作用,領導小組辦公室按年度明確各領域行業、各重點群體培訓目標任務,各市州、各部門按季度報送工作進展情況。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培訓平臺建設。各級工信、民政、衛健、農業農村、文旅、大數據、交通、應急、住建等部門要積極履職,摸清行業技能人才實際需求,制定本行業領域培訓計劃,建立培訓檔案,指導抓好實施。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供給、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機構管理,及時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做法。(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市級有關議事協調機構等)
(二十)加強資金統籌和使用監管。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統籌就業補助資金、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東西部協作資金、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各類行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資金,以及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等,建立多元化的職業技能培訓資金投入機制。使用不同渠道資金開展補貼性培訓的,落實好培訓全流程監管要求,按照“誰使用、誰負責”原則壓實相關部門主體責任,確保資金安全。對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質效不高、針對性不強的,要及時指導其調整。對發生虛假培訓、虛假評價、騙取套取資金等違規違法行為的機構或個人,應及時追回資金并依法查處,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發生違規違法行為的機構,要依法取消培訓和評價資質。(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省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等)
2025年9月30日
(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