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文化潤心脾雙向賦能鑄靈魂
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大思政”教育的創新實踐
當戲劇文化遇見思政教育,一場圍繞王陽明心學的文化盛宴在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展開。11月4日-5日,學校特邀江西省話劇團到校開展了為期兩天的《陽明三夜》專場話劇演出,3場演出場場爆滿,獲得師生一致好評。這不僅是一次優質文化資源的“引進來”,更是該校“馬院+書院”育人成果“走出去”的重要展示,凸顯了學校以開放姿態推進文化育人的創新路徑。

非遺剪紙在東盟國際交流周主會場進行展示。貴陽信息科技學院供圖
事實上,邀請省級優質話劇團上演《陽明三夜》(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僅是貴陽信息科技學院系統性推進陽明文化育人的縮影之一。自辦學以來,學校便將陽明心學“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精神內核深度融入育人體系。逐步構建“課堂教學+文化活動+實踐體驗”三位一體的育人環節。這一特色育人模式,既讓學生深入探尋陽明文化的歷史根脈與時代價值,更引導他們將“事上磨煉”的精神要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家國情懷,讓傳統文化在青春校園煥發蓬勃生機。
引進來:筑渠引活水,文化育人提質增效
立足“馬院+書院”育人體系,貴陽信息科技學院以省級金課“百年黨史?一路紅歌”為牽引,以省級科研項目“高校場館育人”為契機,打破學科壁壘,推動特色育人成果走出校園、輻射貴州,深度融入社區、企業、鄉村等多元場景,實現育人價值與社會效應的同頻共振。?

陽明三夜話劇。陳志恒攝
在資源引進方面,學校已積累諸多典型實踐:其一,聯袂共建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近年來,學校先后與中國書畫院貴州分院、貴州播雅書院等單位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每年聯合大學城兄弟高校組織千名學生開展茶文化、漢服文化、琴棋文化交流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互動體驗中“活”起來;其二,學術研討拓寬育人深度。在國家一級學會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思想史學會、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陽明文化委員會指導下,學校成功舉辦“紀念王陽明550周年學術討論會”,邀請王陽明第二十二世孫王梅林現場講學,以學理深度闡釋陽明心學精髓;其三,高端講座豐富文化視野。聯合貴州學派及黔山書院打造“陽明文化大講堂”系列品牌,累計邀請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顧久、貴州省文化廳原廳長徐圻、登珠峰英雄張洪、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章鳳紅等省內外知名學者舉辦高端講座30余場,為師生搭建起與名家對話的橋梁;其四,國際交流傳播文化魅力。2023年、2025年兩次承辦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分論壇,吸引德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學者參與,對標貴州“四大文化工程”,集中展示學校紅色文化、陽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的育人成果,顯著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據統計,自2024年以來,學校已開展“陽明文化”主題活動89次,“陽明讀書會”“棋類運動會”等常態化活動超40期,逐步形成“周周有讀書會,月月有文化講座,年年有學術論壇”的育人格局,“貴陽信息科技學院陽明書院”已成長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走出去:成果顯特色,育人模式輻射拓展
為深化沉浸式育人理念,學校領導多次帶隊前往修文陽明文化園,在“陽明洞”“玩易窩”“何陋軒”等歷史場景中開展現場研學,讓師生在實景浸潤中感悟“龍場悟道”的人生真諦,為育人模式創新積累寶貴實踐經驗。其中,學校省級金課“百年黨史 一路紅歌”作為特色教學案例,在貴州省守正創新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交流暨抗戰精神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集體備課活動中精彩展示,憑借鮮明的時代內涵與生動的教學設計引發熱烈反響,成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鮮活實踐。同時,學校還多次組織團隊赴江蘇省如東縣叢志遠藝術館開展傳統文化交流,拓寬育人視野。

陽明文化系列活動。貴陽信息科技學院供圖
近年來,學校積極鼓勵師生走出國門傳播陽明文化:數字傳媒學院教師、思南土家剪紙非物質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露露以“陽明文化+非遺剪紙”為創作理念,其作品先后亮相德國海澤堡藝術展、2024駐華使節夫人文化交流展,憑借獨特的文化表達獲得外國友人一致好評,成為彰顯學校育人特色的亮麗名片,進一步提升了陽明文化的國際傳播力。?
學校相關育人成果得到主流媒體集中報道,有效打破“校內循環”壁壘,實現了育人成果向“社會廣泛傳播”的關鍵突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學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發力的生動實踐,更是“文化傳承+理論實踐”育人特色的集中體現,為高校育人模式創新提供了可借鑒的生動范例。
雙向賦能:開放格局下的育人生態構建
“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互動,正是學校構建開放育人生態的核心舉措。近年來,學校持續拓展與社會優質文化資源的合作維度,一方面引進企業名師入校開展實踐教學,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投身貴州現代化建設實踐,鼓勵師生“把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積極參與社區文化服務、鄉村振興實踐,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過程中錘煉本領,形成“內涵發展”與“外部輻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貴陽信息科技學院供圖
“只有打破校園圍墻,推動內外資源流動,才能真正實現思政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引進來’是夯實育人底蘊的根基,‘走出去’是彰顯辦學特色的延伸,二者協同發力才能最大化育人效能。”貴陽信息科技學院校長唐建榮教授表示。
三場《陽明三夜》話劇演出,既是文化資源“引進來”的成功實踐,更是育人成果“走出去”的有力見證。未來,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將繼續以開放姿態深化“馬院+書院”改革,在“引進來”中厚植育人底蘊,在“走出去”中彰顯辦學特色,為培養兼具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注入持續動力。(余文捷、喬洪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