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組團式”幫扶 助推貴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高質量發展
在多彩貴州與黃浦江畔的教育協作中,上海交通大學“組團式”幫扶團隊攜先進辦學理念與科研優勢,一頭扎進了貴州理工學院材料與能源工程學院的發展建設中。入駐以來,這支由多領域專家組成的幫扶團隊緊扣學科建設、科研創新、人才培養,以系統化、精準化的幫扶舉措,為西部高校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激活學院創新引擎
“來到貴州理工學院,我們要緊密地合作,為材料與工程學院注入強心劑”在第一次與材料與工程學院教師的見面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貴州理工學院學術副院長董杰教授說。黨政聯席會議、學術委員會、教職工大會、與教師多次談心談話……針對學科發展方向分散的問題,幫扶團隊深入基層調研,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制定《材料與能源工程學院關于省科技廳支持省外高水平大學“組團式”幫扶貴州高校學科建設項目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等辦法鼓勵學院教師積極參與科研,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合作,爭取產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團隊積極組織教師申報各級科研項目,累計推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22項、省部級項目2項,開展一對一標書打磨指導,顯著提升項目質量。目前已成功立項貴州省科技廳項目3項、教育廳項目2項,到賬經費900余萬元,用于學院科研平臺的提升,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
“幫扶團隊來到學院以后,深入基層,全面了解學院科研平臺、教師科研方向的現狀等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激勵學院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科研,讓我感受到對青年教師成長的關心和厚愛,作為學院青年教師,一定會再接再厲,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力爭更多的科研產出。”材料與能源工程學院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教研室主任張玉蘭說。
力爭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學院,制定詳細的人才引進計劃,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積極推薦學院骨干教師作為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到上海交通大學開展學習進修工作;利用科技廳項目凝練老師研究方向,形成老中青相結合,以老帶新的團隊結構……“希望通過我們的幫扶,能夠讓學院發展的方向越來越明確,科研能力越來越強,形成特色學科與特色科研。”在談到學科平臺建設時,馮凱說道。
協作打通產學研脈絡
幫扶團隊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搭建起貴州產業需求與上海科技資源的對接橋梁,構建貴州理工學院與地方企業合作紐帶。2025年3月至6月間,團隊成員走進貴州航天風華、中航重機等10余家重點企業實地調研產業技術瓶頸,與貴州省企業累計簽署科研項目10余項,聯合申報并成功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
在安順市科技局,幫扶團隊專家開展輕金屬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科技洽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貴州理工學院材料學院常務副院長馮凱結合上海交大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術積累,就低空經濟領域鋁加工材料研發提出前瞻性方案,雙方圍繞創新中心平臺搭建、關鍵技術攻關等議題達成多項共識。
在調研固達電纜集團時,團隊針對企業提出的特種電纜材料國產化替代需求,現場梳理出3項技術合作路徑,為地方龍頭企業突破技術壁壘提供了智力支持。
“短短三個月時間里,幫扶團隊帶領青年科研骨干深入企業一線走訪調研,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積極開拓產學研合作新路徑,既有務實也有創新,讓我們受益良多。”材料與能源工程學院副教授龍紹檑介紹道。
多維賦能托舉育人
實驗室內,砂紙與試樣的摩擦聲、拋光機的運轉聲與師生間的討論聲交織,馮凱正在指導參加第四屆貴州省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的學生隊伍,在他的鼓勵下,貴州理工學院參賽隊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備賽,以總分第一榮獲貴州賽區團體一等獎。在人才培養一線,幫扶團隊深度參與教學實踐改革。深入實踐課堂,多次與師生探討課程優化方案。
上海交通大學李鑄國教授受邀開展的“面向激光增材制造的新金屬材料研發及應用”學術講座,為學院教師打開了前沿技術視野,吸引200余名師生參與交流。
針對畢業生就業難題,幫扶團隊發揮上海資源優勢,牽線上海天瑞僅博復合管有限公司來校舉辦專場招聘會,現場促成3名學生就業。企業代表參觀學院焊接技術實驗室后,對實踐教學條件給予高度評價,雙方就共建實習基地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從黃浦江畔到多彩貴州,上海交通大學幫扶團隊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專業賦能發展。截至目前,這支團隊已推動貴州理工學院材料與能源工程學院在科研經費到賬、校企合作項目數、高水平成果產出等方面實現新高,形成了“項目帶動-平臺支撐-人才成長-產業受益”的良性循環。正如董杰教授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將堅實扛起幫扶責任,發揮自身優勢,以雙向賦能為目的筑牢雙方幫扶基礎,共同譜寫新時代東西部高校協同發展的新篇章。(貴州理工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