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普覺鎮:文明新風激活力 產業興旺促振興

近年來,松桃苗族自治縣普覺鎮棉花山村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通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探索“文明積分超市”激勵機制,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讓文明新風吹進每家每戶。
黨建領航筑根基,鄉風文明沁萬家
走進棉花山村,整潔的村道、熱鬧的文化廣場、綠意盎然的茶園,處處展現著鄉村振興的新氣象。近年來,該村堅持“黨建領航筑根基,鄉風文明沁萬家”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棉花山村黨支部委員會。
為促鄉風文明建設落地生根、取得實效,棉花山村構建“鎮級主抓、村級落實、黨員示范”聯動體系。棉花山村鄉村振興指揮部指揮長、村黨支部書記王應章介紹:“我們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掛帥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采取‘雙副組長’制,吸納寨老賢達、黨員代表形成‘1+2+N’組織架構,通過‘目標交辦、事項領辦、節點督辦’三張清單,確保工作落實。”這一創新機制讓文明建設有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棉花山村曾因交通閉塞、產業薄弱被列為二類貧困村。近年來,該村以黨建引領為核心,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修路、興產業、改村貌,村莊煥發新生機。村黨支部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創新開展“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村民梁多感慨道:“以前紅白事攀比嚴重,現在簡辦新辦成了風尚,鄰里關系更和睦了。”
積分兌換添動力,善治新風潤鄉村
在棉花山村鄉風文明積分超市,村干部正忙著為村民登記積分:“劉家懷,庭院整潔加3分,韋大順,參與村寨安全巡查加2分……”自2022年起,該村創新推行積分制管理,成立評議小組,將環境衛生、志愿服務等文明行為量化為可兌換的積分。
棉花山村民兌換積分。
“現在參加村里活動可積極了!”剛用20分兌換到一桶洗衣液的村民王均艷笑著說,“早上大伙兒一起打掃村道,平時有活動都搶著幫忙。既能為村寨出力,又能攢積分換東西,環境變美了,鄰里關系也更融洽了。”
據了解,該村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行為量化-積分累積-實物兌換”的激勵機制。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孝老愛親等活動獲取積分,在“文明超市”兌換生活用品。截至目前,已累計兌換物品1260件,發放積分56680分。“積分制讓做好事有了‘回報’,現在主動參與的村民比去年多了近三成。”棉花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雷應宏介紹。
從一袋洗衣粉到一套文具,這些用文明行為兌換的獎品,正悄然改變著村民的生活習慣。小小的積分超市,不僅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更培育著向上向善的文明鄉風。
家風傳承揚美德,文化浸潤育新風
走進棉花山村村民劉德智家,門前的“星級文明衛生家庭”獎牌與家中墻上的家訓相映生輝。這個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用十多年的堅守詮釋著淳樸家風。“老父親今年75歲,我們兄妹輪流照料,從沒讓老人受過委屈。”正在廚房準備晚飯的劉德智笑著說。在2025年第三季度評選中,劉家憑借“星級文明衛生家庭”榮譽成為全村典范。
棉花山村“星級文明衛生家庭”劉德智戶。
這樣的文明創建活動已在棉花山村蔚然成風。村黨支部推出“五好五凈”“六要六不”評選體系,圍繞“庭院美、居室美、家風美、和諧美”等標準,通過“村民自薦-小組初評-實地核查-公開公示”的規范流程,累計評選出65戶示范家庭。翻開厚厚的評選檔案,每戶的“文明積分卡”都記錄著孝老愛親、鄰里互助的暖心故事。
通過“五個一工程”(一組家訓牌、一堂德育課、一支服務隊、一場文化展、一次典型評),棉花山村已開展家風建設活動18場,培育文明家庭56戶。在村里的榮譽墻上,掛滿了“全省文明村”“貴州省衛生村”“先進集體”等榮譽牌匾,如今漫步村中,但見家訓牌熠熠生輝、文明戶比比皆是,淳樸民風與氤氳茶香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動人畫卷。
產業興旺強根基,鄉村振興展新顏
在松桃普覺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園區,棉花山村的萬畝生態茶園在陽光下煥發著勃勃生機。整齊的茶壟間,村民們正忙著管護茶園,不遠處的茶葉加工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有序運轉,濃郁的茶香撲面而來。市級龍頭企業一誠茶業負責人楊平介紹道:“我們建立了從種植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不僅每年穩定產出優質茶葉,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了20多個長期就業崗位。”
一誠茶業加工廠晾曬的茶葉。
這片9.8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已成為銅仁市單體規模最大的茶葉種植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村里發展起1.2萬畝有機茶園、215畝油茶基地,帶動34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戶均年增收6200余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隨著“茶旅融合”模式的推進,采茶節、茶園馬拉松等活動每年吸引數萬游客,讓這片綠海成為帶動六個村688戶群眾增收的“金葉子”。
站在茶山觀景臺遠眺,但見黛瓦白墻的民居錯落有致,茶叢間點綴著繽紛花果,勾勒出“林茶相間、花果相伴、人居其中”的美麗鄉村新圖景。駐村第一書記雷應宏望著滿山翠綠的茶園,深有感觸地說道:“鄉村振興就像我們種茶一樣,既要扎牢產業的根,更要育好文明的苗。現在鄉親們不僅腰包鼓了,精神頭也更足了,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好日子。”
近年來,棉花山村先后榮獲“國家級文明村”“省級特色田園示范村”等稱號。這片曾經的貧困山區,正用茶產業的“綠葉子”釀出鄉村振興的“甜日子”,書寫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豐收的時代答卷。(文/圖 蔣瑋、吳赟、曾凌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