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為筆 舞臺為紙
——貴州松桃繪就大美苗鄉文化振興新圖景

松桃苗族自治縣以全國“四季村晚”活動為契機,依托深厚文化底蘊、優美生態與優越區位,以“村晚”為載體,走出了一條以文化內生力驅動鄉村全面振興的特色之路,撬動民族文化復興、文旅深度融合與鄉風文明建設,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社會效益的共生共榮。
6月14日,松桃苗族自治縣舉行第10期“松桃村晚·村村PK賽”,沙壩河鄉的村民在表演《祭火》。冉群芳攝
深耕“民族文化” 塑造文化振興新范式
松桃立足本地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搭建“松桃村晚”人民大舞臺,創新村村PK三級競爭機制,激發群眾創造力,催生文藝精品力作,實現“群眾演、群眾看、群眾樂”,成為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試點。
激活群眾意愿,讓文化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松桃改變以往“送文化”的單向模式,設置“村官說村”“村貨出村”“一村一特”“我愛我村”等環節,村級文藝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自編自導自演,展示巴狄雄薩滾、寨英滾龍等17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和20余種農特產品。村民從觀眾變為創作者、表演者和傳承者,在親身參與中激發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文化活力在民間蓬勃生長。
6月14日,松桃苗族自治縣舉行第10期“松桃村晚·村村PK賽”,吸引眾多省內外游客觀看節目。冉群芳攝
挖掘非遺資源,系統梳理苗歌、苗繡、苗銀、苗技、苗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建立非遺檔案,認定代表性傳承人,設立傳承基地。將苗繡非遺技藝融入現代生活設計,開發文創產品;將四月八、六月六等傳統節慶與鄉村旅游結合,每月6個特色村寨跨村競技,儺戲、茶燈戲、武術、舞獅等特色節目登場,讓古老的儀式、精湛的技藝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
創新話語體系,讓鄉村從“個體記憶”到“大眾共鳴”。運用現代傳播理念、技術、媒介,提升苗鄉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拍攝村晚由來微電影,記錄村寨變遷與人物故事。利用短視頻、直播平臺,展示苗鄉風情與非遺魅力。通過這些創新表達,吸引現場人流量約20萬人次,直播現場觀眾達1350萬人次,抖音、快手等平臺視頻總播放量超10億次。如寨英村滾龍表演帶動古鎮旅游收入增長,薅菜村苗族婚俗展示促成民俗研學訂單,讓鄉土文化與特色產品“破圈”。
大坪場鎮的村民在展示農特產品。冉群芳攝
激活“流量引擎” 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松桃精心策劃年度性、主題化、特色化的村晚活動,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塑造“村晚”IP,激活鄉村旅游市場。以“吃貴州晚飯·看松桃村晚”為口號,塑造獨特的品牌形象。通過開展“村晚+”系列活動,將村晚舉辦地及周邊特色苗寨串聯成精品旅游線路。舉辦“松桃村晚”和武陵山老年游學、梵凈山水博會等活動65場,累計引流客群50余萬人次,年增收超200萬元。全縣過夜游175741人次(全市第3)、增速28.72%(全市第1),增加綜合收入1200萬元。
冷水溪鎮的村民在表演節目。冉群芳攝
促進“流量”變現,拓展特產破圈出圈。構建“官媒+網紅+村民”傳播體系,在村晚現場設置特色農產品、非遺工藝品、美食、苗醫藥展銷區。搭建直播基地,邀請網紅主播、村晚演員進行直播帶貨,將茶葉、食用菌、苗繡、銀飾、灰豆腐、珍珠花生等53個產品規格產品推向市場,線上銷售額突破300萬元。
突出“文化”賦能,豐富鄉村旅游業態。深度挖掘文化資源,將村晚所展現的地域文化深度融入旅游體驗的各個環節。開發苗繡展示館、銀飾工坊體驗館、苗族農耕文化館、苗王壽宴館,打造蹦苗迪、學苗鼓、苗家婚俗、吃長桌宴等多元化沉浸式體驗項目,鼓勵村民利用自家民居發展主題民宿、文化餐館,不斷豐富文旅融合業態。
注重“寓教于樂” 營造文明和諧新風尚
普覺鎮的村民在展示農特產品。冉群芳攝
“松桃村晚”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節目,成為培育鄉風文明、提升農村精神文明水平的絕佳載體和有力抓手。
豐富形式,培育文明新風。村民傾情投入,通過小品、快板、情景劇、流行音樂、民歌苗歌、舞蹈、絕技絕藝表演等多種形式創作精品節目。世昌鄉生動演繹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二級英雄”龍世昌舍身炸碉堡的壯烈事跡,甘龍鎮快板《總書記來到咱貴州》吸引直播間12萬余人觀看,長坪鄉文藝節目《“務旮”之變》講述當地群眾引水抗旱的不屈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滋養人心、凝聚力量。
在“松桃村晚”舞臺上,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的人們在展示銀飾產品。謝慧芳攝
榜樣引領,倡導良好家風。PK村邀請老黨員、鄉賢參與策劃,把孝老愛親模范、抵制陳規陋習實例等身邊人、身邊事搬上舞臺。全國孝老愛親模范提名人劉仁平用樸實的語言講述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故事,甘龍鎮用快板唱出作為全國文明鄉鎮講衛生、好讀書的自豪感,九江鄉巧妙展示“工匠之鄉”如何在十幾分鐘內“舞臺建房”。村民在參與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賭博酗酒等陋習減少了,勤勞致富、孝老愛親、尊師重教的新風尚日益濃厚。
多元交融,弘揚淳樸民風。“松桃村晚”是一座促進交流、凝聚共識的橋梁。不同民族、不同村寨的村民同臺獻藝、同臺PK。鏗鏘有力、氣勢磅礴的苗族花鼓舞,與悠揚婉轉、情意綿長的漢族山歌相互交融,花燈隊跳出多年糾紛村一朝化解的祥和氛圍。通過創新“村官說村”環節,各鄉鎮、各民族的代表介紹家鄉新貌、分享發展經驗、暢談未來憧憬、展示文化魅力。排練時的互相切磋、舞臺上的默契配合、演出后的熱烈交流。這一過程深度增進了民族情感交流,密切了干群聯系,凝聚了鄉村共識,營造了守望相助氛圍,成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構建和諧鄉村的強力催化劑。(冉群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