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西:10萬畝高粱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貴州黔西:10萬畝高粱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盛夏的黔西,群山疊翠,田野流金。行走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杜鵑街道大興社區的高粱種植基地,熾熱的陽光為連片的高粱鍍上一層紅暈,沉甸甸的穗子壓彎了枝干,隨風掀起層層“綠浪”。這里是黔西市10.2萬畝酒用高粱的核心產區之一,也是當地農戶與科技特派員共同書寫的“豐收故事”現場。
科技特派員“把脈開方” 田間課堂解難題
“灌漿期遇到高溫,補水要‘少量多次’,葉面肥必須避開正午噴施……”在大興社區的壟溝間,市級科技特派員楊佳雯的講解引得二十余名農戶圍攏過來。她蹲下身,撥開一株高粱的葉片,指尖輕捻穗粒:“瞧,這顆籽粒還不夠飽滿,說明地塊缺肥,得抓緊補噴磷酸二氫鉀。”村民王光慧舉著手機全程錄像,笑著說:“從播種開始,到現在的田間管護,遇到了什么問題,我們就通過電話或微信和楊老師聯系,她都會及時幫我們解決,而且她還經常來高粱地里指導我們,現在地里的高粱長得又高又壯。”!
貴州省黔西市農技人員查看高粱的長勢。
不遠處,旺發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300畝高粱也進入灌漿盛期。管理人員史良勤俯身掰開一穗高粱,露出紫紅的籽粒。他告訴筆者,今年的高粱植株生長旺盛,果實顆粒飽滿,富有彈性。
訂單農業“兜底” 農戶吃下“定心丸”
在重新鎮龍虎村,連片的高粱地宛如綠色海洋。種植大戶張玉明正檢查穗粒成熟度,他抹了把汗說:“政府免費發種子肥料,茅臺集團簽協議保底收購,今年的產量應該很可觀!”村黨支部書記侯尚福補充道,全村3851畝高粱中,1600畝由村集體統一種植,農戶既可拿土地租金,還能參與分紅,“訂單+科技”雙保險讓村民干勁十足。
農技人員指導村民如何預防病蟲害。
雨朵鎮土城村的馮艷麗則算起了細賬:“紅纓子高粱畝產600斤,農投公司定價收購,今年的收入預計比種玉米多賺一倍!”她提到的黔西市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正是連接農戶與釀酒企業的關鍵紐帶。截至7月,該公司已推動3.17萬畝高粱通過綠色認證、11.9萬畝高粱獲有機認證,為訂單價格再添溢價空間。
全鏈條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
高粱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后,是一套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體系。在高粱生長的每一個階段,黔西市農業農村局的農技人員到各鄉鎮(街道)進行培訓、指導。通過組織田間課堂、實地操作、示范培訓等方式,將酒用高粱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等生產一線,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服務。通過半年來的精心管護和有利氣候的輔助下,目前全市高粱長勢良好,一派豐收景象。“從播種到收割,每個環節都有技術規范。”在土城村的高粱地頭,科技特派員李華員正演示如何用竹竿支撐防倒伏:“穗腐病要早防,用枯草芽孢桿菌+井岡霉素噴霧最管用。”
長勢良好的高粱。
產銷銜接同樣精準,黔西作為茅臺集團醬酒系列原材料供應基地,黔西市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與茅臺集團等釀酒企業簽訂高粱生產訂單,保底收購。黔西市今年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持續鞏固與茅臺酒集團股份公司的合作,積極擴大酒用高粱銷售量,成功拿下茅臺集團11307.97噸的訂單。
據統計,目前全市高粱種植面積達10.2萬畝,不僅帶動15000余戶農戶投身高粱產業,還能實現產值約1.8億元,促進了產業發展,也為農戶增收致富注入了強勁動力。
夕陽西下,大興社區的高粱地泛起金紅。農戶們三三兩兩結伴歸家,談論著十天后的采收計劃。科技特派員楊佳雯的筆記本上,又添了幾條農戶反饋的新問題:“明天得聯系植保站,把蚜蟲防治方案再更新一版。”
長勢良好的高粱。
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與政策的雙輪驅動,正讓每一株高粱成為鄉村振興的“造血細胞”。正如黔西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所言:“小高粱做成大產業,關鍵是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讓技術落地、讓利益聯結更緊密。”隨著收割季臨近,10萬畝紅粱即將化作酒香,釀出黔西農家越來越甜的日子。(圖/文 楊琴、盧瓊、龐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