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壩:天龍屯堡文化宣傳月之山歌展演周 六百歲石城煥新聲

天龍屯堡景區的驛茶站前,幾位身著靛藍鳳陽裝的屯堡“孃孃”手捧粗陶茶碗,清亮的歌聲穿透人群:“哎——山茶泡起等客來喲!”一位路過游客應聲駐足,熱切地接唱:“六百年路石板長咧……”茶碗里的熱氣氤氳上升,與山歌聲纏繞著飄過明代石墻,驚起檐角一串風鈴叮當。
活動現場。
日前正值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屯堡文化宣傳月”山歌展演周,天龍屯堡景區內,這般跨越時空的對歌場景每日都在葉茂思根古驛道與驛茶站上演。石城巷道間歌聲不斷,穿屯堡服飾的歌者以清唱、對唱、輪唱等形式,將六百年的江南遺韻灑落青石板路。
景區內,文化互動設計獨具匠心。游客每答對一道屯堡歷史題,便收獲一枚特色印章;集齊五枚印章可參與抽獎,將地戲面具石膏、屯堡元素冰箱貼等“文化信物”帶回家。地戲舞臺旁的彩繪區,孩子們正專注地為石膏面具涂抹色彩,稚嫩的筆觸描畫著古老圖騰。
活動現場。
本次屯堡文化宣傳月以“屯堡家國六百年 黔中平壩展風采”為主題,串聯起屯堡文化中“軍屯戍邊”的歷史基因與當代活力。在為期一個月的活動中,除山歌展演外,平壩區還推出屯堡地戲展演、屯堡服飾走秀和屯堡創意舞蹈等系列活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天龍古鎮內還原的“明代生活圖景”:身著傳統服飾的屯堡婦女石巷繡花,演武堂地戲咿呀上演。這些場景不僅成為游客鏡頭下的鮮活畫面,更讓六百年前“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的屯堡建筑哲學重煥新生。
“我是來自四川德陽的游客,我們邀約了親朋好友近30個人到安順來避暑。聽說這個天龍屯堡非常有民族特色,今天就特意來了,來了以后,看到這個古鎮的建筑,確實令人震撼。剛才在驛茶站聽了當地老百姓唱的山歌,我也參與了對歌,覺得很有意思。真的是不虛此行受益匪淺,深深地感受到貴州濃郁的民族特色,貴州真的值得一來,貴州的傳統文化真的值得走向世界。”四川德陽游客劉昌全說。
活動現場。
天龍屯堡山歌作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源頭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間的“調北征南”——江南將士攜江淮古韻扎根黔中,將《詩經》的賦比興化作山野田疇的七言四句。天龍屯堡山歌以平壩方言演唱,旋律古樸悠揚,內容多反映勞動、愛情和鄉土情懷。表演形式靈活多樣,從一人清唱的抒情敘事到多人齊唱的群體共鳴,都體現了屯堡人堅韌樂觀的精神風貌。山歌的歌詞往往是即興創作,融入當地風物傳說,使其成為活態文化傳承的載體。在本次展演周中,驛茶站成為山歌展示的中心,游客不僅能欣賞專業演唱,還能參與對唱互動,感受這一藝術的獨特魅力。
“從小我就愛唱山歌,我的媽媽、我們寨里頭的老人,我們出去干活,一坐著就唱,他們都教我,我們就把這個山歌傳承下來。現在我是山歌傳承人,我也傳得幾個徒弟了,只要有人來接班,我就繼續傳。”貴州省山歌傳承人王恩英說。
活動現場。
此次天龍屯堡山歌展演周,不僅是一次精彩的非遺展示,更是一次生動的文化傳承實踐。它通過游客的深度參與和互動體驗,讓沉睡的石墻聆聽到新時代的回響,讓古老的歌謠在年輕一代和四海賓朋的口中煥發出蓬勃生機。這場跨越六百年的“聲音對話”,生動詮釋了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的和諧共生,為屯堡文化這條流淌不息的歷史長河注入了鮮活的當代力量,也為傳統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傳播中探索了充滿活力的路徑。天龍屯堡,正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向世界講述著“中國的平壩,世界的屯堡”的動人故事。(圖/文 姚德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