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提 “智”!“中國數谷”為數字經濟裝上“超級芯”
算力規模突破100EFlops、聚集26個大型及以上數據(算力)中心、設立全球首個大數據交易所、成為首個國家大數據及網絡安全示范試點城市……這組亮眼數據,來自“中國數谷”貴陽貴安。
近年來,這座西南城市憑借“氣候+能源+配套”的獨特組合優勢,在數字經濟賽道上一路“搶跑”:不僅建成全國領先的低成本、高可靠性數據中心基地,更依托超強智算能力,為大數據高質量發展筑牢關鍵底座,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
夯實“東數西算”戰略支撐底座
走進位于貴陽貴安的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貴州)主樞紐中心,一排排服務器機柜整齊排列,指示燈持續閃爍;巨大的散熱風扇運轉不停,發出低沉而穩定的轟鳴。

工作人員正在機房檢查設備(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100EFlops意味著什么?簡單來說,就是每秒能進行一萬億億次浮點運算。”該中心項目現場負責人李升陽在介紹時,用一個生動比喻進一步解釋:“100EFlops一秒的算力,大約相當于全球80億人全年無休計算396年,其算力之強可見一斑。”
這一算力規模,不僅刷新了區域算力發展紀錄,更在全國算力版圖中站穩重要地位。
作為“東數西算”國家戰略明確的八大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之一,貴陽貴安正依托高效的網絡基礎設施,將這份強大算力輸送至全國各地。
“貴州省出省帶寬已達6萬Gbps,形成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樞紐,連接全國42個主要城市的直連網絡。”李升陽指著中心的實時監控大屏介紹,“如今,東部企業使用這里的算力,就像訪問本地服務器一樣便捷。這正是‘東數西算’戰略的核心目標——讓全國算力資源實現自由流動、優化配置。”

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貴州)主樞紐中心(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目前,貴州算力調度平臺已整合全省算力資源,實現跨區域、跨平臺的高效調配:2024年算力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服務覆蓋全國42個主要城市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臺借助算網融合技術,可對超級算力、AI算力、數據中心算力進行統一管理,能滿足影視渲染、大模型訓練等多樣化算力需求。
打造南方地區算力“躍遷樣本”
“1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田地,如今已成為南方規模最大、數據交互最活躍的國家級算力節點。”回望園區發展歷程,中國電信云計算貴州信息園職員宋通波的話語中滿是自豪。作為貴安新區首家啟動建設、首家運營投產的數據中心,這座園區的成長軌跡,正是貴陽貴安算力發展的生動縮影。
時間拉回2015年,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中國電信云計算貴州信息園(以下簡稱“信息園”)在貴安新區正式投產運營,成為這片數字熱土上播下的首個“算力種子”。
“東部算力客戶選擇落地貴安,不僅因為這里有穩定的地質結構、涼爽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能源資源,更離不開當地優質營商環境和電信服務能力的有力加持。”宋通波回憶道。

綠意蔥蘢的中國電信云計算貴州信息園(央廣網記者 任振國 攝)
十年耕耘,碩果累累。信息園算力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成功從單一存儲節點,升級為南方地區規模最大、數據交互最活躍的國家級算力節點;2023年,“‘東數西算’(貴州)智算中心”在此正式掛牌,標志著信息園邁上發展新臺階。
與此同時,網絡基礎設施同步迭代升級,信息園已開通直達21個熱點城市的網絡,讓跑在貴州的算力“天涯若比鄰”。
算力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產業賦能的實效上。目前,信息園已構建起覆蓋多領域的算力服務體系:在民生領域,為貴州省氣象局提供算力支撐,助力研發短臨氣象預測算法,為游客安全出行、區域防災減災筑牢“數字屏障”;在農業領域,協助貴州省農科院搭建智慧農業平臺,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蟲情信息、土壤墑情等,助力農業提質增效……

物聯網自動蟲情信息采集設備助力農業提質增效(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算力增長絕不能以高能耗為代價,綠色低碳是我們的核心優勢。”宋通波介紹道,依托貴安新區年平均15℃的涼爽氣候,信息園充分利用新技術與節能創新手段,成功入選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名單,正加速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算力能源體系,力爭成為行業內的綠色標桿。
談及未來規劃,宋通波信心滿滿:“今年,園區已啟動2棟機樓建設,預計明年將新增5000機架,更好更快地服務‘東數西算’工程,服務地方數字經濟發展。”
按照發展藍圖,信息園將持續強化“通算+超算+智算”一體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深化與東部城市的算力協同,在“東數西算”國家戰略推進中,繼續書寫綠色算力領航發展的新篇章。
助企成長厚培算力發展“沃土”
在距離信息園20多公里外的貴陽市花溪區板橋藝術村,一家由貴安超級計算中心與貴州大學聯合孵化的本土企業——貴州算家計算服務有限公司,正快速成長,成為區域AI計算領域的領軍力量。
“AI技術浪潮下,各行業對算力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寬。”正是敏銳捕捉到貴陽貴安的算力潛力,公司創始人楊家維帶領團隊歷時兩年多,搭建起一座連接“算力供給”與“場景需求”的關鍵橋梁——“算家云”AI算力服務平臺。

公司團隊正在讓優質算力資源持續服務全國市場(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作為核心載體,“算家云” 依托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兩大核心能力破解行業痛點:一方面以靈活的跨區域算力調度,平衡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算力供需;另一方面靠高效的算法優化,降低算力使用成本與技術門檻。
最終,平臺為用戶提供 “簡單操作、高效響應、價格親民” 的算力服務,為算力產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如今我們能靈活調度全國范圍的算力資源,給中小企業、高校和科研團隊提供遠低于市場價的AI計算服務。”楊家維的話語中透著自信。
以往,服務器租用多以半年或一年為起租期,更適配大型企業的長期算力需求;而隨著AI與各行業融合加深,短期、彈性的算力需求越來越多。
針對這一變化,“算家云”通過后臺優化算法,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不同用戶數據在同一服務器上的快速遷移,最終達成“按秒計費”的靈活模式。
“現在用戶可根據需求,靈活選擇按量、按天、按周、按月或按年購買算力。”楊家維介紹,無論是AI領域的資深開發者,還是剛入門的初學者,都能輕松上手使用平臺,這大大加速了各類業務的創新與升級。
截至目前,“算家云” 已積累超4.6萬注冊用戶,其中近90%來自廣東、上海、北京等地區,讓貴州的優質算力資源持續服務全國市場。

工作人員正在操作“算家云”AI算力服務平臺(央廣網記者 欒小琳 攝)
如今,貴陽貴安算力產業的持續崛起,不僅為企業筑牢了發展根基——從初期依托貴安超算中心的基礎算力,到現在借力區域算力樞紐的跨區域協同能力,本土算力生態的每一步升級都在為企業賦能;更賦予其從“本土領軍”向“全國算力服務新銳”跨越的底氣。
在算力賦能千行百業的大趨勢下,這家扎根貴州的本土企業,正迎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從田地上播下的第一顆“算力種子”,到如今算力突破100EFlops、滋養千行百業,這或許就是“中國數谷”給出的答案:算力提“智”的背后,是對“高質量發展”最生動的注解,更是對“數字為民”最堅定的踐行。
而這份答卷的下一頁,正等待著更多算力與產業的深度碰撞、創新與生態的攜手共舞——在數字中國的恢宏長卷上,“中國數谷”將繼續書寫屬于西南大地的精彩篇章。
來源:央廣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