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作·再造鄉村”!鎮寧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大賽閉幕
青山環抱間,石板檐角凝鄉愁;匠心筑造中,千年技藝煥新生。10月14日,“匠作?再造鄉村”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大賽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烈角逐與技藝傳承后,于中國傳統村落高蕩村圓滿落幕。閉幕式邀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周政旭、貴州民族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何璘、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院總建筑師羅國彪等擔任評委并作現場點評。

中國傳統村落鎮寧高蕩村。
來自鎮寧部分鄉鎮的5支鄉村泥瓦工、木工匠人隊伍在五個實操點位上完成技藝比拼,用石墻壘砌鄉村肌理,以榫卯咬合古今智慧,讓布依族石板房、苗族木樓等傳統建筑技藝在實踐中實現活態傳承。
“通過這次系統的培訓和比賽,讓工匠們有實際操作的機會,使更多人能夠掌握傳統建筑營造的技術,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工匠具備這方面的技術。”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周政旭表示,通過技藝傳承培訓與比賽,能讓大家重視工匠在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更能讓年輕一代工匠掌握技術,承接好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發展的“最后一棒”,并實現“傳統即現代、地方即全球”的協調統一。

正在施工的匠人。
本次大賽以“匠作?再造鄉村”為核心主題,聚焦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賽事期間,匠人們將“與山水共生”的生存哲學融入每一道工序。灰漿抹勻的不僅是時光痕跡,更是代代相傳的工藝標準;刻刀雕繪的不僅是裝飾紋樣,更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脈絡。布依族石板房的防潮技藝、榫卯結構,在此刻成為值得守護的精神根脈。
閉幕式上,學員代表彭克余從“初學榫卯時的反復校準”到“理解工藝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大家分享了技藝精進的心路歷程。最終,通過評審委員會專家評委們的認真比對評分,比賽評選出1支一等獎隊伍,3支二等獎隊伍。
“這次比賽非常有意義,一是傳播了工匠精神,把我們的手藝展現出來,二是結識了很多匠人朋友,能夠和他們學習交流,三是向這些專家、老師學習空間的設計和優化的思路。”彭克余期待,讓更多人認識工匠群體,為工匠提供發光平臺,讓傳統手藝永久傳承。

閉幕式現場。
技藝傳承不是復刻過去,而是用古老智慧解決鄉村建設的當代問題。據了解,作為千年布依古村和中國傳統村落,高蕩村的石板建筑是本次賽事的天然課堂,而技藝傳承更直接帶動了古村落保護與活化,將傳統技藝轉化為文化生產力,讓鄉愁底色成為鄉村發展的亮色。周政旭指出:“我們不能單純地把傳統的形式保留下來就完成了,我們要讓它持續地更新著、持續地發揮著作用,持續地具備著活力,這樣村莊它才是‘活’的,才能夠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匠作·再造鄉村”不僅是一場技藝的比拼,更是一次文化的喚醒。通過本次大賽,展現了傳統建筑在鄉村振興中的強大生命力,也為全國傳統村落保護與活化提供了‘鎮寧樣本’。”鎮寧自治縣住建局局長覃嶺表介紹,“我們鎮寧自治縣在打造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范縣這個工作上,始終堅持保護為先,傳承為基,合理開發的工作思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在堅持把傳統村落保護好、利用好,這次通過系列的教育培訓,一方面是讓傳統工匠的技藝后繼有人,另一方面把工匠隊伍進一步地擴大。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我們把傳統技藝始終融入在民居修繕、民宿的打造、景點的營造以及文創開發上深度融合,真正在實踐中把傳統村落的根和魂守住。”
匠人們的實操作品。
據了解,鎮寧自治縣成功入選2024年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成為全國35個地區之一、貴州省唯一入選地區。縣域內傳統村落保護完整,8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全部完成掛牌,299棟傳統建筑保存完好,“山-水-林-田-村”的自然格局延續至今,為整體保護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鎮寧緊鄰黃果樹、龍宮兩大5A級景區,游客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所有傳統村落半小時內可達高速出口。作為全國唯一涵蓋布依族三大土語區的自治縣,鎮寧完整保留了豐富的布依文化和傳統習俗。同時,鎮寧也是紅軍長征的重要經過地,紅色文化遍布全縣,為傳統村落注入了獨特的歷史內涵與人文價值。

正在施工的匠人。
覃嶺表示:“接下來,我們將致力于把全縣的8個傳統村落打造為集紅色文化旅游、民族風情體驗、康養旅居、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示范區,讓我們的傳統技藝在甜蜜鎮寧煥發出蓬勃生機。”(文/圖 盧人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