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思南:粵黔協作“點薯成金”小紅薯撐起億元產業【4】
“以前紅薯主要就是用來喂豬,基本沒有經濟效益,現在一畝地能賺兩千多!”深秋時節,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三道水鄉周寨村村民王永海捧著剛采收的紅薯,滿臉笑意。誰能想到,這片武陵山腹地曾無人問津的“泥疙瘩”,如今成了帶動3萬群眾增收的“金元寶”。
這一切改變,都離不開東莞市塘廈組團與思南縣的東西部產業協作——兩地攜手破解難題、完善鏈條、打造品牌,讓思南紅薯產業實現從“小散弱”到“集群化”的跨越,書寫了東西部協作共富的生動答卷。
破局:從“藏在深山”到“龍頭領航”激活資源
思南縣地處武陵山腹地,土壤肥沃、氣候溫潤,產出的紅薯富含葉酸、鐵、鈣等微量元素。可在過去,優質紅薯卻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以前種紅薯都是自己吃,吃不完就爛在地里,偶爾拉到鎮上也賣不上好價錢。”王永海回憶,因為沒有穩定銷路和加工企業,紅薯被視作低效作物,很多村民干脆棄種了。
彼時的思南,守著優質資源卻難破發展瓶頸;而千里之外的東莞市作為東部發達地區,在產業發展、園區運營、市場拓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渴望為區域協調發展貢獻力量。
“通過實地調研,我們聚焦紅薯產業,希望能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挖掘紅薯產業的潛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思南縣委常委、副縣長佘國旺表示,東莞有資金、技術、市場優勢,思南有自然資源、勞動力優勢,“兩地協作,一定能讓紅薯產業活起來”。
找準方向后,思南縣引進春暉人士張誠返鄉,成立貴州佳里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并通過財政扶持、要素保障、產業配套等政策“組合拳”,助力企業快速成長。如今,佳里佳已成為集紅薯育種、種植、加工、研發、銷售于一體的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日加工鮮紅薯可達1500噸、年產淀粉2.5萬噸,是西南地區最大的薯類加工廠。
“公司覆蓋全縣28個鄉鎮(街道),帶動1萬多戶農戶種植‘雙高’紅薯,提供就近就業1.2萬余人次,支付種植戶收購資金超1億元。”佳里佳公司董事長張誠介紹,越來越多村民像王永海一樣,靠種紅薯實現了穩定增收。
深耕:解難題補短板鏈條“節節攀高”
龍頭企業站穩腳跟后,新難題接踵而至。2021年,佳里佳公司產能提升后,生產污水排放成了“卡脖子”問題。“污水里全是淀粉和有機物,不能直接排放,我們也不敢擴大生產。”張誠坦言。
東莞駐思南工作組得知后,立即聯系東莞環保專家實地調研,量身定制污水處理方案,還投入300萬元協作資金,新建紅薯生產線配套清洗廢水處理工程。這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排污問題,形成綠色環保的現代產業體系,還讓企業生產效率提高40%,粉絲年產量提升至1.3萬噸。
隨著“陳薯”品牌走紅,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佳里佳第一分廠落戶思南紅薯產業園,可園區缺少職工飯堂、宿舍,招工難題又凸顯出來。
借鑒東莞園區建設經驗,工作組又投入470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新建了1728平方米的配套用房,還專門建設了2條殘疾人包裝生產線。不僅解決了員工生活保障問題,還為20余名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崗位,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現在園區有飯堂、有宿舍,每月能掙4000多塊,還能接送孩子上學,太方便了!”在紅薯產業園上班的張玉滿意地說。
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工作組還通過東西協作機制,引進廣州市祺豐包裝制品有限公司,創建智能包裝生產線一條;投入1600萬元協作資金,聯合財政銜接資金,在紅薯產業園實施淀粉加工廠擴建、紅薯種存儲倉庫、調料包生產車間等4個產業集群項目。至此,思南紅薯產業形成了“種植—加工—包裝—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集群效應逐步顯現。
蝶變:“陳薯”香飄大灣區億元產業惠民生
“家人們看過來!這款‘陳薯’酸辣粉,Q彈爽滑,料包十足,現在下單還有優惠!”在抖音“陳薯”直播間里,主播熱情地介紹著產品,評論區下單不斷。如今的“陳薯”,早已不是藏在深山的“土產品”,而是暢銷全國的“網紅品牌”。
“目前,‘陳薯’系列已開發40多個產品,特別是針對大灣區消費者的口味研發了多款新產品,深受當地市民喜愛。”公司電商部負責人陳浩介紹,“日均訂單超5萬單,2024年‘雙11’線上銷售額達4700萬元以上。
借助東西部協作、“黔貨出山”等政策東風,公司采取線上線下“雙線”發力。線上通過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平臺直播帶貨,銷量持續攀升;線下以貴州、江浙滬皖、粵港澳大灣區為中心,發展銷售渠道50多條。
“我們通過工作組牽線搭橋,與東莞市供銷社、合福稻農業科技等企業達成了供銷協議,全力將‘陳薯’產品推廣至大灣區市場,并借助東西部消費協作政策優勢,助力‘陳薯’6款產品通過了‘圳品’認證。”董事長張誠說。
產業興則百姓富。2024年,思南紅薯產業綜合產值超7億元,帶動約3萬人增收,“陳薯”所在的周寨村還入選了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預計2025年,紅薯產業綜合產值有望突破10億元!”思南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雷恒信心滿滿。
從無人問津的“泥疙瘩”,到帶動群眾增收的“金元寶”;從分散種植的“小產業”,到集群發展的“大集群”——粵黔協作下的思南紅薯產業,不僅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之路,更成為東西部協作共富的成功范例。未來,隨著兩地協作不斷深化,思南紅薯產業必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更多群眾共享產業發展紅利。(圖/文 陳敏)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