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風吹入心
——安順市以學習教育成效推動移風易俗

“過去,我們辦紅白喜事,開銷很大。現在按照村里的紅白理事會規定來辦,大家不攀比,減輕了負擔。”平壩區夏云鎮葉坪村村民王大娘說。
“人情債”曾是壓在葉坪村許多村民心頭的一塊大石頭,在一次村兩委開展的隨機問卷調查中,108名受訪村民中,62%的人最多一次隨禮300元,有34.3%的人隨禮超500元。不少村民表示,平均每月要隨禮3次甚至更多,經濟負擔沉重。
社區居民閱讀移風易俗宣傳單。唐國棟攝
為此,葉坪村的村“兩委”積極走訪五老、村干部和村民群眾,集思廣益,共同為改變村風出謀劃策,同時制定村規民約,從源頭減少了大操大辦的現象。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們村黨員干部帶頭簽署移風易俗倡議書,引導廣大村民轉變觀念、摒棄舊俗、樹立新風,如今婚喪喜慶簡辦新辦成為新風尚。”葉坪村黨支部委員王正榮說。
以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為契機,安順市各地各部門聚焦濫辦酒席、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黨員干部帶頭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社風民風持續向好。
圖為普定縣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郝媛攝
“如今酒席有點亂,各種名目來瞎辦。升學搬家都要喊,吃酒就像去受難。一月工資全白干,口袋空空心發嘆……”在西秀區蔡官鎮,一段節奏鮮明、朗朗上口的說唱版勸導詞正通過廣播循環播放。
除了新穎的說唱宣傳,蔡官鎮各村(社區)以多元的載體廣泛傳播文明新風,設立移風易俗、家風家訓、村規民約等宣傳欄。同時,利用院壩會討論、廣播循環播放移風易俗音頻,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不合時宜的舊習俗。
這樣的新風場景正在安順市各地廣泛出現。普定縣創新宣傳形式,讓節約理念入腦入心。通過制定系列倡議文件,借助廣播、電視、新媒體及鄉村標語等多元渠道廣泛傳播。同時,將政策要點巧妙融入花燈、小品等本地特色文藝形式,制作成生動有趣的短視頻廣泛推送,使節約理念變得“聽得懂、記得住、傳得開”。
黃果樹旅游區以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為契機,將移風易俗工作作為重點內容,通過構建“區級協調、鄉鎮統籌、村居落實”三級架構,推動社風民風持續改善。
“村里面給我們規劃出固定的場地,誰家有事都在這塊空地操辦,并且紅白理事會全程監督,現在辦紅白事都很規范。”黃果樹村村民林大爺說。目前,黃果樹旅游區31個村(居)全面修訂村規民約,明確紅白事操辦標準,并成立紅白理事會全程監督。
鎮寧自治縣江龍鎮利用“院壩協商”機制,組織政協委員、黨員、群眾代表等50余人圍坐討論,將濫辦酒席的“面子負擔”“禮金枷鎖”等問題擺上臺面,與群眾達成“酒席規模、禮金標準、報備流程”共識,推動形成“群眾事群眾議、群眾管”的治理格局。
久久為功,化風成俗。隨著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一股股新風正氣在黔中大地升騰而起,匯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郝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